再说了,只要埋葬掉的国旗数量超过美国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美国就会撤兵。

  事实上,这也正是陈必时的基本战术思想,与美日联军在台岛上打场消耗战,而且是消耗生命的战争。

  显然,九连是撤不下来了。

  天亮之前,叶振邦让甄志明带队把重伤员送了下去。虽然军部警卫营的通信员已经带来消息。让九连准备撤退,但是甄志明从军部回来时,不但带来了二十多名补充兵员,还带来了新的命令。继续坚有

  叶振邦并不感到意外,不管怎么说,空降兵没有退缩的传统……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

  第百六十二章 调整部署

  二月十日清晨,正在苦苦支撑的肯定不止十五军六“

  如果不是服部留名亲自赶到前线,上野龙很可能在天亮之后带着第七师的军官。效仿几十年前的先辈,向空降兵守卫的葫芦坑发起决死冲锋。

  就伤亡而言,日军第七师不比四十军好多少。

  虽然在参战之前,第七师是日本陆上自卫队的绝对王牌,还是唯的装甲师团,但是登台之后,第七师的表现完全可以用“失望”来形容。从台北到莺歌镇、再到复兴乡、最后到大溪镇,除了进攻基隆港的时候,因为大陆两栖部队不战而退,轻松取胜之外,就只有进军大溪镇的时候没有遇到麻烦。

  在所有战斗,第七师的表现都乏善可陈。

  不是第七师没有战斗力,而是日军本身的问题,或者说是基础性的问题。

  换个角度就看得出来,日军是支更加擅长打防御战的部队。而不是支善于进攻的部队。

  比如在台北市的战斗,第七师就用两个营的兵力顶住了五十四军的进攻,协助台军稳住了战线。

  可惜的是,在几乎所有战斗巾,第七师都被派去进攻。

  实际上,早在登台之前,服部留名就指出了这个问题,提出了两个解决法子。是调整战术,即日军上台之后,以守为主,先稳住战线,等到美军大部队上岸。再发起进攻。二是调整部署,让美军先上岸,日军后上岸,第七师以支援力量的方式投入战斗,而不是饰演进攻主力的角。

  问题是,日本只是配角,而且服部留名只是个军人。

  因为日本当局太想在这场战争有所收获,美国当局又不想过早卷入地面战争。所以服部留名提出的两点意见都没得到采纳,第七师率先登台,而且在美军到达之前,甚至还没有做好准备就发起进攻。

  可以说,如果不是帕特里奇及时调整部署,美军提前登陆,第七师的命运将更加悲拜服部留名并不感激帕特里奇,在他看来,造成这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军不愿意承担战争伤亡,想让日军替他们卖命。

  这观点。对服部留名接下来的表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进军大溪镇之后,服部留名的态度下强硬了许多,不但要求帕特里奇兑现承诺,还在进攻部署上坚持己见。

  这位日军将领已经认识到,如果切都让美军做主,后果将难以设想

  不管帕特里奇怎么想,服部留名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跟美军打了几十年的交道,服部留名也非常清楚,在美国人面前,只有表现强硬才能获得尊重、也才能获得好处,如果味的退让,反而会被美国人不齿,也就别想得到好处。

  正是如此,美军第三步兵师提前上台,进攻时间也延迟到了九月十日。

  问题是,这切仍然不能改变第七师的处境。

  在第十师挑起大梁之前,第七师仍然得顶在前-->>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