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的话,为什么会突然刮起那股逆转战局的东北风呢?

  对神明的敬畏没有让上原俊次郎惊慌失措,反而让他冷静下来,不被情感左右,让理智决定行动。

  不管大佐心里有多么的不情愿,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他只做了件事情:把挨揍趴窝的十多辆咱式主战坦克抢回来!

  命令部队撤退之前,上原俊次郎呼叫了炮火支援,让台北县板桥市的炮兵对日军装甲战线与空降兵防线之间的区域进行炮火压制。剩余的坦克与战车在步兵掩护下撤退时,大佐还留下了个排的侦察兵。

  目的只有个,不让空降兵靠近那些被摧毁的坦克。

  不管怎么说,在“四代主战”量产之前。幻式仍然是日本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上面的很多电子设备不但大陆没有,美国也不见得有。

  这些电子设备不定受到彻底破坏,也就有可能落入敌人手里。

  更重要的是,那十几辆被穿甲打的坦克说不定能够修复。不是动0式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主战坦克就定要让士兵去冒险,而是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作战守则明确规定。受损坦克都得抢回来!

  勤俭节约,也是日本军队的“光荣传统

  作为资源匿乏的岛国,即便在鼎盛时期,日本军队也非常节约,而且这股劲头往往细致入微。

  举个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各国的步枪口径都在毫米左右。比如美国的…“加兰德是七点六二毫米零点三英寸、德国的毛瑟瞅七点九二毫米、英国的李恩菲尔是七点七毫米零点三零三英寸、苏联的莫辛纳甘是七点六二毫米。只有日本的三大盖是六点五毫米。

  不是说,日本生产不出更大口径的步枪。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工业水平,生产六点五毫米子的难度比生产七点六二毫米子的难度还大些。在大战爆发前,部分七毫米口径的三式步枪出口到墨西哥,证明日本有能力生产更大口径的步枪。

  将口径缩小到六点五毫米,就是为了节约!

  日本是个既没有多少铅、又没有多少铜的国家,连铁矿都不多,而步枪子的头主要就是这三种材料。

  问题是,这种节约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仍然用三大盖来说,缩小口径后,为了确保射程与威力。不得不采用长枪管,结果是初速太高、头过于稳定、停止效果不好、杀伤力非常有限。在国的敌后战场上。路军与游击队战士往往挨了枪之后还能战斗,如果换成正式或者其他”大口径。步枪,那就不容乐观了。

  抢救受损坦克,除了勤俭节约之外,在战术上也有需要。

  和平时期,没有任何个国家会保有大量主战装备。即便日本财大气粗,心扶持以三菱重工为核心的军工企业,也只采购了千辆比式。比起生产了数万辆的下刀、上万辆的,龄与下的、哪怕是美国与德国的“豹”2,的式的这点产量根本算不了什么。甚至比大陆的铜式还要少得多。

  不管是马上开工生产、还是从其他部队调用,运往前线都是件麻烦事。

  部队要想在战场上迅速恢复战斗力,最佳法子就是把受损的坦克抢回来,修好之后继续使用。

  为此,第七师第7后勤团的第2整备营是个专门的装甲抢修营。

  即便在和平时期,该营的三个坦克支援队都配属在坦克团,与坦克团同吃同睡,以便随时为坦克团服务。

  在战场上抢修坦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不容易。

  别说抢修,仅仅为了靠近那些受损坦克,上原俊次郎大佐就让第7炮兵团两个营的数十门羽-->>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