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大金和西夏的使节也要求参加,皇太子赵惇直接告诉他们,由于几十年的战争所遗留的创伤尚未抚平,此次争辩势必会涉及金宋两国、西夏和大宋之间的关系,陈亮又是代表着坚决抗金的派,只怕到时火药味儿会很浓。

  听了皇太子的话,金、夏使节只得放弃前去旁听辩论的要求。实际上他们心也有数,大宋朝野要求收复失地的呼声直未断,而大金彻底灭亡宋朝的叫嚣也从未真正停止过,完全靠双方实力的危险平衡才保住的和平局面,到底能持续多久,只怕谁也不敢下定论。

  此次辩论也正是因为涉及了比较敏感的金宋关系,故而没有公开进行,到底辩论的结果如何,外界也不知晓。

  只是,自从此次辩论之后,朱熹放下了自己直以来反对变革和北伐的意见,不再在讲学提及关于金宋关系的任何见解;陈亮在这之后也没有再如过去样的狂放,而是应皇太子之诏,成为了参与组建枢密院参谋机构的辛弃疾副手,开始正式参与朝政。

  朝廷并未对此次学术论战给出个明确的结论,只是明令:今后省试和殿试依据传统的儒家经典,不再固定个或几个学派的学说,参加考试的学子们可以尽管发挥,只要你能言之成据即可。

  对于原来高宗赵构时期“树理学、打压其他学派”的做法,皇太子赵惇很是不以为然,因为他觉得学术之争靠的就是辩论,道理越辩越明,用权力去压服或是认定,根本没什么意义。

  只要是在正常的学术讨论范围内,大家尽管畅所欲言、百家争鸣,学说应该是可以兼容并蓄、共同发展的。对于各派之间的互相攻击,朝廷反而应该进行制止。

  皇太子为原来被奸相蔡京等人列为“罪臣”的北宋名家苏轼的集作序,并赞扬其为人、学风,随后奏请天子赵昚,追谥苏轼“忠”、其弟苏辙“定”,追赠苏轼为太师,支持他所创立的苏氏蜀学重新兴起。

  此次辩论对大宋朝廷是个收拢人才的好机会,原本些为了各种各样原因不愿意出仕的有才之人,此时大都来到了京师临安。

  皇太子正式下旨召愿意留在朝任职的贤才从政,大批在民间素有名望,却因为科举等原因法入仕的贤才朝廷。虽然他们暂时担任的都是些闲职或低级的职务,却为后面官制的变革准备了可供选择的人才。

  第回 人情恶誓不退缩 承大业初理国事1

  第节

  大宋隆兴十五年,正是二月的天时,大金大名府吴村后面的山坡上,密密麻麻的松柏树上的雪还未花尽,但叶子还是那样的青翠。

  在大山环抱的虞允大人墓地早已整修新,虽然没有如其它名臣陵墓样的有卫兵把守,也没有用什么高级的石材进行包装,但那高大的坟头上整齐划的柏树却在肃穆透出了庄重。

  暖暖的阳光照在那高大的墓碑上,更为大墓增添了几分夺目的光芒。

  离墓前有数十步的棵柏树下,围着圈子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正自聚精会神的在听着个瘦削的老者说着什么。

  那老者已经有六十多岁的年纪,发须花白,身上那件深棕布袍早洗得褪了,精神却很是健旺。他抬手捋着自己颌下长须,正在讲述着这座大墓的来历和大墓主人的事迹:“要说这忠肝义胆的忠义郡王父女,那是天下第等的英雄豪杰,兼有身的本领,才成就了大宋如今的荣光。只可惜忠义郡王英年早逝,否则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又有何难。”

  这时,个清朗悦耳的声音接了口:“忠义王不过是大宋的名臣子,就算他本领再大,碰上昏君也是英雄用武之地,恢复大宋江山、直捣黄龙又谈何容易。”

  大家顺着声音看去,从村子-->>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合租夫妻交换生活 绝品好色小姨 美女换偶第一部 公公与儿媳小说 风骚丈母娘 美女换偶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