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劝他不必过虑,还是赴京看看实际情况再说,也许结果不会那样坏。

  第四节

  大宋隆兴二十年三月,新春佳节刚过,儒家各派学说名传时的代表人物,都陆续赶往临安,可以说是群星闪烁:朱熹、金华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黄震、江西“三陆”陆九渊、陆子寿、陆梭山、陈亮、周行己、许景衡、郑伯雄、伯英兄弟、薛季宣、陈傅良、叶適、吕氏兄弟吕祖谦、吕祖俭、张栻、乌伤四君子喻良能、何恪、喻良弼、陈炳等等,不在朝为官的的俊杰之士大都奉诏来京。

  这场论战也吸引了全天下人的目光,连大金和西夏闻讯之后都专程派出了使节前来旁观,这也是历史上的第次。

  此次出使的金使,正使是宗室成员完颜宗隽,副使是宇虚。

  金人副使宇虚当年曾经是虞允大人的同僚,也在黄河岸边和汴京两战参赞军事,曾经为大宋立下过大功。后来,却因为坚持抗战而被迫随李纲大人上了前线,在援助河阳战力尽被俘。金人对其才干和能力极为欣赏,把他送回止上京并加封了高官。

  宇虚直不肯投降,在上京被困了数年。直到大宋绍兴三年岳飞被害,彻底绝望了的宇虚才接受了金人的官职,但事先与金人说好,他绝不参与灭宋事务。

  等宇虚知道虞水灵出山主持军政要务,最终保住了大宋,与自己经历相同的时俊因为羞愧而自刎在临安城下之后,便辞去官职隐居。直到宋金再度和谈,他才又出仕金朝。

  由于对投降行为觉得羞愧,宇虚从不见赴金的宋使,也从未前往虞允大人墓前祭扫。此次,他以大金礼部尚书的身份担任侍完颜宗隽的助手,也是因为年事已高,想借机回在江南的家乡看看。

  论辩尚未开始,边境上发生的事已经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交聘”礼仪之争,也就是宋金两国的外交礼仪之争。

  金朝使团刚入宋境,大宋皇太子赵惇就给大金使节出了个难题,大宋前来迎接金使的“接伴使” 秘书郎赵彦拒不按老规据下跪,要求两国使节平等相待。

  从高宗、秦桧与金签订第次和约,金使要求金帝的诏谕到达宋境时,宋要派出“接伴使”跪接;所过州县,当地所有官员也要拜迎。金帝的诏谕到达朝廷之时,宋帝要改穿大臣服装跪受,对金使要以臣侍主礼相待。以上规据,在秦桧主持的和谈下全部达成,如此屈辱的媚侍金人,自然引起朝野强烈反对。

  由定国孝贤皇后虞水灵主持的第二次和谈之后,宋金之间的交往礼仪大大减少,只是保留了宋派"接伴使"到边境迎候金使,金使到朝之后与宋帝平起平坐的规据,这也是因为金与宋地位对等,在和约还要略高些,代表金帝的使节自然不用向宋帝行臣子礼。

  但由于高宗直坚持妥协、媚侍大金,在绍兴十年发生的金人册封事件,高宗虽然自己没有屈膝迎接金使,但却让“接伴使”下跪相迎。虽然高宗因此失尽脸面而被迫退位,但“接伴使”代替天子以跪礼相迎金使的礼节却从此保留了下来,这也是因为身为太上皇的赵构不许天子赵昚变更的原故。

  此事成为大宋臣民心的隐痛,不少不愿向金人叩首的臣子旦被选为“接伴使”,就以辞官来表示抗议,搞得朝廷每次挑选“接伴使”都麻烦的要命。

  此次金使来朝,天子久不主政,自然不用亲自选择“接伴使”。

  主政的皇太子则是明确告知“接伴使”不必向金使行臣子礼,理由也很直接、干脆:出迎金使的大臣是大宋朝廷钦使,代表的是大宋的朝廷,与代表金帝的金使地位同等,自然不用行什么跪拜之礼;至于双方所约定的君主之间行叔侄之礼,乃是家礼,家礼-->>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合租夫妻交换生活 绝品好色小姨 美女换偶第一部 公公与儿媳小说 风骚丈母娘 美女换偶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