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怕,再难走我也得走,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我绝不退缩。”赵惇咬着牙关发誓,又想起了早早逝去的母后和那阙《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这样冷酷的世情、这样狠毒的人心,如果改变不了,我就把它连根拨起!如果连为国效力的忠臣我都力保护,这个皇权、这个国家,我还留着它干什么?!”
“好!既然小哥有改变世情的决心,那就不要后悔,义反顾的走下去。希望,当年虞大人所愿能够实现,也希望水灵儿所付出的切都不会白白浪费。我们这几个老头子也直盼着这天,这把老骨头就归你拨弄了。”喝了声彩,麻衣老者将手的酒坛举:“来,小哥,老头子为你壮行!”
第三回 行千里走访英才 显高才震惊天下2
第三节
大宋隆兴十七年九月,围着大宋转了将近圈,路上交往之人甚多,为了不让人容易猜测身份,赵惇又自称为虞景。
就算上父皇又多给的半年,留给赵惇的时候也只有两个多月,他便带着大家往回走。此次外出,看到了大宋民间真实的情况,赵惇的心实在不安,又有些振奋。
不安的,是在大宋这样个号称“天下第富裕之地”的国家,百姓经过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还是贫苦不堪;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兼并的情况逐渐严重,好在大宋历来商业发达,各种手工作坊分流了不少人口。
振奋的是,就算如此的贫苦,但得到了二十年的休养,善良的百姓们却大都感激朝廷的仁政,觉得已经比过去好了许多;而且,路上遇到的百姓,大部分还心心念着要收复原,重新回到祖宗留下的土地上去。如果能收复河山,就算再苦再累,百姓也愿意忍受。
不少地方的百姓还组织起了带有自发性质的军事集社,平日请些有军事修养的老兵来传授些军事学识,教后辈习武强身。连两位随行的士都感叹,谁说南人懦弱用、没有血性,看看这些居安不忘思危的百姓,就知道宋人也有铁血的面。
对已经过世的虞允父女,善良的百姓们评价统的很,除了好、还是好,并没有半点的非议。不少地方甚至在皇后虞水灵的祭日过起了女儿节,祭祀在他们心已经成神的皇后,祈求皇后保佑自家的女儿幸福、安泰。
路过当年几乎是全城皆毁的镇江,赵惇特地停了下来,带了同伴们前往朝廷于十年前修复镇江城池的时候,特地下旨建造的“旌忠祠”,向为国捐躯的镇江吏民百姓们上香,献上自己的份心意。
离开“旌忠祠”之时,他们意之听到旁边有人在议论,说镇江新任知府辛弃疾为迎接儒家大师陈亮,正在城郊北固亭举行宴会,不少士林人都赶去参加。
旁边的杨析先想了起来,给这位皇太子带着跑了这么久,身上的礼仪、规据早就跑到爪哇国去了,只顾高兴的叫了出来:“我知道了,陈亮大师就是那个总和朱熹唱反调的狂人怪胎!坚决要求北伐原的‘疯子’陈同甫。”
“是他!”赵惇也想了起来,微笑着点头:“镇江新任知府辛弃疾应该就是他的好友,那位敢在金军大营,以数十骑闯营擒贼,最终安全归来的稼轩先生。我还记得他当初所写的《议练民兵守淮疏》,简练质朴、通晓明达。这两位都是我大宋的志士,难得今天能在这里见到,我们起去看看吧。”
时节已初秋,江南大地处处仍然是锦花盎然,林木繁茂。天已近黄昏,位于长江岸边高坡上的北固亭内外已经坐虚席。个身材瘦攫、却不失风雅的白袍男子,正和另名身材高大、肩宽背阔,腰间佩有块温润的美玉,身着蓝衫的年人在互相谈笑。
外圈站立着的众人正在传看着几厥词,明显是刚刚才做的新词。很快,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