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民的快乐生活 正文 V I P 章节_第230章 山村女人的心肠比胡萝卜心还晶莹(3/4)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p> 赵水仙,这个从江南逃难来的女人,身上蕴含着江南农村文化,也可以说“长江文化”。她流落到这个孤岛上,在这个古老的山村碧水湾生存下来,已经是个不小的奇迹了。

孤岛上,处处洋溢的是海洋文化,冬天没有凛咧的北风,春天没有干燥的气候,就是夏天,雨一来,遍地的泥泞,还有就是秋天南归的大雁。这种环境,不知赵水仙是怎么适应过来的。从16岁逃难来到这个村子里,几十年来,她宛如一滴长江水,早已融入这孤岛上了。

不过,赵水仙的身上,还是难以完全退去一个江南妹子的灵气。

同样是种菜,她种的就和别人不同。

别人家的菜地,要么是不规则的圆形,要么是不规则的方形,甚至根本就谈不上是什么形状,也就是借院中或院外房前屋后的地势,有什么形状就种什么形状,只不过是翻土播种施肥浇水而已。

赵水仙不是这样。

她家的院子,在这个村里比较大,因为她的公公那一辈,是个地主阶级。土改时把他的房产和地产充公了,只留下这栋房子给老地主住。这栋房子在老地主的全部房产中,不是最大的,最大的那一栋,当然不会给他留下,被用作村委会办公的地方了。留给他的,是当时不大也不是太小的房子,即使这样,院子也是不小的了。

老地主就一个儿子,他死后,他的老伴不久也死了,剩下一个地主的儿子,那年月又有哪个姑娘肯嫁他。到这地主儿子46岁时,赵水仙逃难来到村子里。

那时,赵水仙是个要饭女,身上披着个破麻袋片,头上缠着块破毛巾,两手和脸上都是黑乎乎的泥土,浑身散发着难闻的几年没洗澡的味道。

第一次来到碧水湾,要饭要到哪一家,那家不是人来往外轰她,就是放狗咬她,要了七八家,也没要到一口饭,主要原因,是赵水仙走错村子了,她不知道,这碧水湾,当时是太穷了。

赵水仙没要到饭,还让村东王二子家的狗咬破了腿,正是冬天,血很快就冻住了,血块和腿上的破裤子布条冻在了一起。

赵水仙实在饿极了,也冻极了,冒着漫天大风,趔趔趄趄地到了村南的打麦场上,在一个麦秸垛前停下,钻进被牛羊啃出的麦秸垛洞里,伸手从地上抓了几把野草,从麦秸中拣了几粒发了霉的麦子粒充饥,然后就半睡半昏过去了。

那时候文化大革命还没起,各家各户还有自留地。这个麦秸垛就是王老头家打过自留地的麦子后垛在这儿的。因为快过年了,王老头的老伴来麦秸垛前掏麦秸,作为柴禾来用,年前蒸几锅年糕和馒头。那时王老头的老伴不到五十岁。她刚掏了一把麦子秸,手里就触到一个东西,顿时吓了一大跳,怎么麦秸下面有个软乎乎的东西?

定神一看,原来是个“要饭花子”。

要是换个心肠硬的,兴许就不管了,自家口粮还不够吃呢。可是,王老头的老伴是村里心肠最软的一个,就是一个要饭花子,也不能活活冻死饿死呀,于是王老头的才伴掂着一双小脚,回家把大闺女、二闺女、三闺女全叫来,几人一起动手,把赵水仙抬到家里,放到热炕头上,烧了锅热水,给冻昏的要饭花子解冻。

四个女人解开这个要饭花子那又破又臭的衣服时,一家人才发现,原来这是个女孩子。

那一年,王家只有大闺嫁了人,刚刚生了个孩子,孩子还在吃妈的奶呢。因为生活条件差,大闺女的营养不够,奶水自然也不多。但即使这样,王家大闺女也从自己的孩子嘴里省出奶水,去救这个要饭花子,连喂三天奶,把当时只有16岁的赵水仙救了过来。

大家已经知道,王家阴差阳错地生了在院子女人。连同王老头三个闺女各自生的三个闺女,共是12个女人。虽说女人-->>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合租夫妻交换生活 绝品好色小姨 美女换偶第一部 公公与儿媳小说 风骚丈母娘 美女换偶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