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但是我并“没有错失良机”。在此二十年后,美国东方大学颁给我荣誉哲学博士学位。这么多年来,我看尽世事起伏,往往发现:人,之所以会“错失良机”,大多在于私心自蔽,以致自他受害。原来所谓“良机”,是要自他欢喜,彼此有益,公私两利才可。

像太虚大师因为在抗日战争期间曾经组团到国外宣扬国威,揭穿日本对我国的侵略宣传,获得英、美、锡、缅等国的支持,使得八年抗战终于胜利成功,所以无论在朝在野,声望都很高,这本来是振兴佛教的“良机”,但由于佛教守旧派的僧伽不肯合作,以致功败垂成,令人扼腕。记得当时我等一批僧青年为了响应他的号召,曾在南京组织佛教青年会,准备如火如荼,有一番作为,可惜后来因为会内有人捣蛋而使会务告终,就这样丢失了“良机”,当时我的心中真是悲愤填膺,但又徒呼奈何!

一九四九年,来到台湾,在佛教地位低落的当时,曾遭遇一段困厄的时期,但我并不气馁,依然为弘扬佛法而奔走,或救济风灾、震灾,或到监狱讲经说教,或到乡间海边弘法,或编印发行杂志,或许是因为如此,得到多位教界前辈的垂爱,给予我发展的机会,只可惜因缘不具,仍然不能圆满所愿。像慈航法师曾介绍我到嘉义天龙寺去当住持,尽管老住持能之法师已然承诺,但由于没有得到寺内全部委员的同意,所以我默然不敢承受;一善堂的负责人吴随居士也想将堂务交给我接管,然而他的亲族很多,意见不一,所以我婉拒了他的美意。纽约大乘寺的主事者应金玉堂有意将道场交给我,并承诺我办移民二十人前往美国,也听说他家人有意见,因此我没有动身前往接任。许多人说:“你好傻!既然住持人都同意了,你何必管那些闲话,而白白浪费弘法利生的机会呢?”我告诉他们:“机会如果是勉强成事,而非众缘和合,就不是‘良机’,宁可失去的好。”当时心想:“惭愧自己无福无德,惟愿效法前辈给人因缘的精神,并且设法让大家皆大欢喜,使之成为别人的良机。”或许是因为事先设想周到,我推荐同道至各处住持道场,例如我推荐月基法师到高雄佛教堂、成一法师主持头城念佛会、真华法师主持罗东念佛会、煮云法师到虎尾念佛会,都能一一成功,眼看佛法传播日广,心中好不欢喜,深深感到:“良机”不一定要自己拥有,同道们遍布各地弘法,促使佛教兴隆,不但大众受益,身为佛教徒的我们也都可以跟着沽光,不是很好吗?一向以来,我本着这种为大家制造“良机”的理念立身行事,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知为自己创造了多少“良机”。

想当初没有人愿意留在宜兰弘法,因为大家都觉得这里地方偏僻,设施落后,并非“良机”,而我却能在此地一待数十余年,将兰阳佛教带动起来,使兰阳弟子遍布全省,甚至全世界,最主要是因为我只想到要为宜兰人创造“良机”,并没有想到自己的尊荣利益。

开辟佛光山亦然,那时曾有人劝我:“这片山林地质不佳,风水又不好,难怪没有人要,尤其高屏溪就在山的前面流过,将来钱财全部都会流走。”我告诉他:“我觉得溪水流过去很好,这代表法水永长流。”等到我力排众议,将佛光山建好了,却又听到别人说:“你真会看风水,拣到一个‘良机’,我今天绕山走了一圈,发现整个佛光山是兰花瓣的形状,好一块福地啊!”其实我哪里懂得什么风水,当初来此,既是为了找一片便宜的山林可以建寺办学,也是因为看中它在乡下,可以让我避免许多无谓的应酬,而能专心一意为佛教培养人才,创造更多发展的“良机”。结果,我真的“没有错失良机”!可见“良机”处处有,地理风水也是惟心所造啊!

一九七一年,佛光山上正大兴土木,兴建朝山会馆,由于必须移山填沟,所以花费甚巨,虽然建筑商特别通融,答应我的请求,让佛光山赊欠-->>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合租夫妻交换生活 绝品好色小姨 美女换偶第一部 公公与儿媳小说 风骚丈母娘 美女换偶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