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及佛陀的“人间佛教性格”,我觉得自己有责任身先力行,以扭转误导的观念。所以,除了更加精进地迈开脚步,走遍世界各个角落,发扬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怀之外,举凡信徒有了家庭纠纷、人际不和,只要找到我,我都本着佛陀平等和谐的原则排难解纷,总要让大家都能皆大欢喜,才觉得善尽己责。信徒生儿育女,我为他们提取名字;信徒子女结婚,我也为他们主持婚礼。新年到来,我为信徒们写春联;信徒们家有丧事,我也前往助念。甚至我还应信徒的请求,为他们教育子女,为他们排难解纷。我不但常常在开示时,鼓励信徒求取净财,奉献社会。我也常常在说法时,告诉大家群我和谐之道,家庭美满之道。我不但经常应邀主持佛化婚礼,我也在各地提倡佛化成年礼、佛化寿礼、佛化丧礼。议会开庭之日,请我主持洒净,我欣然前往;公司股票上市,邀我为其开示,我也乐于赴会。我不但在工厂、公司、大厦、水库的动土、落成典礼中主持洒净仪式,让佛陀的法水润泽各行各业,我也抽空作“家庭普照”,让佛陀的光明照亮每个家庭成员。
多年以来在各地云游弘法,我深深体会到:佛教徒应该当仁不让,主动担负起净化社会的责任,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先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前年,我赴马来西亚弘法时,告诉当时担任马来西亚佛光协会的秘书长陈瑞莱居士:“你能热心从事公益活动固然很好,但是也要注重家庭生活,因为在一个家庭里,先生需要太太的关怀,儿女需要母亲的照顾,佣人需要女主人的鼓励。”她的丈夫梁伟强先生在一旁听了,高兴得一再鼓掌,此后对于佛光会更加护持。去年,我再度应邀到马来西亚作了九场的演讲,承蒙那里的林良实等多位部长的护持,不但每场必到,而且紧紧地跟着我,最难得的是,他们虽然都不是佛教徒,但是在皈依典礼时,都不约而同地站起来和大家一起合掌称念三宝。在主持点灯仪式,诵念祈愿祝祷的时候,我突然心有所感,脱口而出:“希望在座的佛教徒们将心灵的灯光献给佛陀,在座的耶稣徒们将心灵的灯光献给上帝,在座的回教徒们将心灵的灯光献给阿拉……”事后,许多人十分讶异于我的开明,他们说:“从来没有一位佛教法师敢公开教人去尊奉其他宗教的神明!”
我想起二十多年前,北港天后宫想要参加台湾佛教会,但不获准许,我建议主事者应当慎重考虑,因为台湾人向来拜妈祖的、拜城隍的,甚至信奉一贯道的,都称自己是佛教徒,可见他们都将佛陀视为是最高的信仰,佛教应该摄受他们,为他们定位。像过去拜火教的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信奉怀疑论的舍利弗、目键连,率领众弟子们皈投佛陀之后,佛教马上就多了一千两百五十位生力军,他们在佛法弘传初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佛陀教舍利弗、目键连必须尊重他们过去的外道老师删阇耶毗多罗尼子,教师子将军应继续奉养他以前的外道老师,凡此不但无碍于佛教的发展,反而更让人敬佩佛陀的通情达理,这不正是“人间佛教性格”最好的写照吗?
苏东坡、柳宗元、白居易、王维、谢灵运、岳武穆、郑成功、梁启超、章炳麟、蒋维乔、丁福保、杨仁山等,虽然都是饱读诗书的儒者与武将,但由于他们对佛法的尊重,佛教界一直和他们保持友好的往来。他们赞美佛教,护持佛法的诗偈、文稿,脍炙人口,不但有助于佛教的发展,即使在今天,我们仍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佛法的广博涵容及当时佛教的活跃状况。因此,有容乃大不正是“人间佛教性格”的体现吗?
所以,我不但在回教国家的马来西亚鼓励一个人可以拥有两个信仰,在耶教国家的美国、澳大利亚,我也允许当地人士可以不放弃原来的信仰,而又皈依佛教。我相信慈悲伟大的佛陀一定能够了解我的心意,懂得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