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良心何在?
这世道的公理又何在呀!
当然,“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我会坦然处之。
但是,要说不委屈,不气愤,也不是真心话。
谁也不愿意让别人往自己头上扣屎盆子!
还有,办《欧洲之声》报。
这份报纸,究竟办得如何?我不说您也有公正评价。华胞们说她像《人民日报》海外版,便足以说明她是如何的热爱祖国和起到了广大旅匈华胞的喉舌作用。
但是这样一张深受广大旅匈华胞喜爱的报纸,却因办报经费拮据,久久陷入困境。为此,我不惜倾家荡产,我多次向国内有关部门求助,结果至今仍前途未卜。为此,我伤心透了。
这件事情因我们多次交谈过,也就不再重复了。
再有,人们通常的思维定势或者说社会上的处世价值原则,即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有一个为什么或图什么的问题。
是呀,我搞“华联会”,到底为什么和又图什么呢?
为此,家人不止一次地问过我,朋友不止一次地问过我,我自己更是不止一次地自问自答。
我总觉得,人活在世上,没钱不行。尤其是在国外,不但没钱不行,而且钱少也难以生存。但是,人活着也不能完全是为了挣钱。如果这样,岂不成了挣钱的工具?岂不变成了金钱的奴隶?
再说,钱挣多少才是多呢?有了一亿想十亿,有了十亿想百亿。钱是无底洞,欲壑难填呀!所以,我以为钱是身外之物。挣的够吃够花了,就应该讲点奉献,做点公益事业,积累些精神财富。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上,我觉得精神财富更难以拥有,因而也更有价值。
我这么讲,并不是说我搞“华联会”就证明自己有多么高尚,多么伟大。
我从来就认为自己是一个凡夫,但却不愿成为一个俗子,不愿成为一个庸俗不堪的人。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我理解,这种精神既有对物质财富的拥有,也有对精神财富的追求。一个拥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不客气地讲,我自信将来我会成为“两种财富”的拥有者。
我坚信:即使今天不是,但明天我一定会是。
陈大使,最后这些话,本来是要作为前面的结束语的,没想到一写起来就收不住。
至此,我想用这样几句话作为对我纷繁的思绪和澎湃的情感的梳理和归纳:
祖国永远是我的母亲,我将永远做孝顺祖国的好儿子,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对祖国的一片忠诚。为了民族的尊严,为了旅匈华胞的利益,为了增进中匈两国人民的友谊,我乐意再当十年甚至二十年大傻瓜,不惜倾尽自己的毕生心血。
陈大使,我今天讲这么多,其中不乏倾诉苦衷,这绝不是为了求得一种愍情和垂怜,而是要求得一种认定和理解。
搞“华联会”,为广大旅匈华胞服务,这条路是我个人选择的,我将无怨无悔,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和风险,我都会走到底。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陈大使,如果真有一天我把命搭进去了,我没有别的奢望,只希望祖国母亲在送给我的花圈上写上:“中国人民的好儿子——张曼新”,或“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张曼新”,我便不枉此生,可以毫无愧赧地暝目,含笑九泉了……
张曼新这份感人至深的不是遗嘱的遗嘱,字字句句饱含着一个海外赤子真挚的情感,催人泪下。
张曼新由上海回到北京,首先告诉笔者,“四虎”市场老板弗兰茨两日前不幸逝世。他已经发了一封唁电,悼念弗兰茨开辟“四虎”市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