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和帝想了想,认真说:“因为……冯将军是我的爱将和挚友,我不忍见他孤独一人。”
灵犀大幅度地摇头:“不、不、不,你不是那种人,你关爱臣下,但绝不会琐碎到替人家娶老婆。你……”她谨慎地打量着羲和帝:“你有阴谋。”
羲和帝盯着她,意味深长地笑,顿了顿才说:“我的万人迷公主,需要我把话说那么明白吗?”
灵犀有点惊讶,半晌又批评道:“你这事做得不光彩,仗势欺人,争风吃醋,很没有风度。”
羲和帝也有些理亏,抱怨道:“送你去学堂读书,你给我招惹一堆风流债。”
灵犀心中一惊,脸唰地全白了。
羲和帝以为自己把话说重了,忙搂着她的肩膀柔声说:“我的意思是,你生的貌美,惹人注目。我在外面和爷们儿说话粗俗惯了,一时没注意,你别多心。”
灵犀勉强道:“不碍事。”两个人说了点别的,就又高兴了起来。
临近年关,羲和帝打算回金陵祭拜先祖。这一行浩浩荡荡,随驾有千人,两岸百姓山呼万岁,夹道欢迎,这跟他几年前仓皇北逃的情形大不相同。
灵犀以前去过顾家陵墓,只记得是一片荒地。如今再见,那里早已经修建成宏伟浩大的皇陵。羲和帝对父母的惨死颇为介怀,一路上也不说话,情绪很低落。
那些妃嫔婕妤们终于有机会见到圣颜,恨不能把全部妖娆颜色都显露在脸上身上,但是皇帝显然没心情看她们的。
祭拜过了先祖,羲和帝带着家人及文武百官去祭天,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这是上古黄帝的习惯,被历朝皇帝沿袭下来。
负责看守祭台的是一名德高望重的国师,熟读历法,通晓古今。羲和帝很尊重他,常和他讲经论道。
祭坛前面有一道极长的汉白玉台阶,仪式开始前,国师在前面引路,低声跟羲和帝谈论圣人之道,羲和帝举止从容,听得也很认真。他身后隔了一个台阶,是心不在焉的灵犀。灵犀身后是太子、皇子和公主们,然后是何幽楠和其他妃子。后面跟着御林军和文武百官。虽然人多,但是气氛庄严,几千人屏气凝神地走路,不时能听到国师讲话的声音。
国师正在谈论治国之道,忽然听得有人咳嗽了一下,他没有在意,继续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不忍人之政……”
羲和帝微微偏过头,轻声道:“皇后,把帽子戴上。”
灵犀随口哦了一声,手里捏着一支长草,有一下没一下地敲打自己的膝盖,
国师继续道:“此乃王道,仁道……”
羲和帝忽然转过身,走到灵犀面前,有些粗鲁地把她的帽子盖到头上,披风上的帽子很大,帽檐上垂下来的流苏几乎遮住了她的整张脸。羲和帝看了看,只好把帽子往后面拉,努力摆弄了一番,又指着她的鼻子说:“不许摘下来。”他转过身继续走,又说:“刚才讲到哪里了?”
国师半晌回过神来,含笑道:“说的是以仁政治天下……”
因为给皇后戴帽子,导致整个队伍停顿了一会儿,所幸没有耽误祭祀的进度,结束后,大家都回到行宫休息。羲和帝却领着灵犀到了他们曾经的家。顾将军府门口有两个士兵守着,然而里面依旧很残破,甚至曾经被烧毁的房梁树木都摆放在原地。
羲和帝留着这个地方,本意要以昔日的灭门之恨,警醒自已不可耽于安乐,要做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君王。但是灵犀进了院子,忽然想起了自己的未出世的小孩,不禁非常伤感,眼泪簌簌地落了下来。羲和帝很懊悔,耐着性子劝慰了很长时间,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