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内居民大多是军户,也有少数匠户和民户,分住在四个村里。宋芸娘所住的上东村靠着山,布局狭窄,房屋破旧,居住的大多是家境贫寒的军户。西边两个村地势较平缓,居住的大多是官员和少数家境略好的军户。这几年,军户越来越多,堡内已经住满了,再迁来的军户就只能在堡外挨着城墙修建住房了。
张家堡的下西村还住了十几户民户,基本上都是这里的"原住民"。当初建军堡的时候,这些民户不愿意迁走,便在堡内给他们留了一块区域,一条长巷将民户居住区和军户居住区分离开来。民户平时除了种田,并不用服军役,生活比军户过得宽裕。双方自愿的话,倒是可以通婚,只不过,军户家的女子一门心思地想嫁到民户家里,好脱离军籍,民户家的女子却是绝对不愿嫁入军户家受苦的。
再往北就是鞑靼人的地盘。这两年鞑靼人越发凶残了,隔三差五就策马过境大肆搜刮一番,所到之处,庄稼被毁,村落为墟。以前战争少的时候,军户们和民户们一样,屯田种粮食,用以饷军。现在战争多了,军户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守护边境安定了。身强力壮的都被选为战兵,负责守城、巡逻,时时操练,时刻准备与鞑靼作战。剩下像宋芸娘爹爹这样老弱病残的也不能闲着,这些天都要起早贪黑地加固城墙,以抵抗秋高马肥之时鞑靼人的大举入侵。
保护着张家堡抵御鞑靼入侵的,除了常年驻扎的那支三百多人的军队,就是牢牢围着张家堡的那道又高又厚的城墙了,整个城墙最开始是由土夯成的,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城墙有10多米高,14多米宽,周长近2000米,在抵御鞑靼入侵、抗击鞑靼时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来,鞑靼诸部逐渐壮大,不断进犯边境骚扰掠夺,原来的城墙在来势汹汹的鞑靼军队面前却显得单薄了些,因此,主管张家堡的防守官王远组织军民对城墙进行包砖加固,军户们只能全员上阵,齐齐投入到修城墙的火热大军中。
一个月前,宋芸娘的爹爹宋思年在修城墙时不小心摔下来,不幸摔伤了腿,刚在家躺了半个月,主管他们家的小旗孙大牛便上门催促,甚至让十岁的荀哥儿代替爹爹服役。看着弟弟豆芽菜般的身材,实在是担心他们宋家这个最后的命根子会断送在这边城的城墙上,宋芸娘便咬咬牙,找出爹爹的旧衫照着身量改了改,扮成男子的样子,顶着弟弟的名字就上了城墙。
天色渐渐亮了起来,东方隐隐露出了一抹红霞。小巷两边的小院轮廓渐渐清晰,从沉沉暮色中慢慢浮现出来。一些院子里开始有了动静,鸡鸣声、犬吠声、孩童的哭声,此起彼伏。三三两两的人们走出了小院,有的还边系着扣袢儿边打着哈欠。这个时辰出门的,基本上都是赶去修城墙的。巷子里脚步声越来越多,伴随着交谈声、咳嗽声,张家堡掀开了热闹的一天。
宋芸娘越走越快,步伐开始带着点儿小跑,前两天去的晚了点,差点挨了负责监工的胡总旗一鞭子,今儿可再不能晚了。最新网址: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