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个谋生的好地方!”虞槹自言自语了一句。
看见了村子,虞槹的心情轻松了许多。他想,在这个村子里先找个地方住下。
可是,当他走到村口的时候,心里却很为难。住在哪里呢?虞槔心中没数。他们一家刚刚外来,这儿一个人都不认识,进村以后该到哪里落脚?逃难之人,也实在为难。两口子抱着孩子,坐在场里的秸杆垛上发愣。
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一家人今晚住到哪呢?虞槹甚感忧愁。他不愿意打扰别人,却想不出好的办法,只好从草垛上拉下一些秸杆,铺在避风的秸垛下边,准备让一家人在野外露宿。
就在虞槹一家窘迫无奈的时候,一个背着柴禾的农人从村后山头上下来了。
背柴农夫走到近前,看见了场里草垛下坐着的这一家三口,知道他们是外地逃难之人,便放下柴捆上前问道:
“你们是一家人吧?从哪里来?到此做甚?”
“小人虞槹,因老家遭了大水,逃难走到这里。觉得这里能住,就想安家于此。不知可否?”
“当然可以。”农夫答道。接着介绍道:“我也不是这个村子的老户,这个村子的人都是姚姓,村落扎在山丘之上,是为姚墟。我姓秦名兆,前两年也是从河南边逃难来的,就住在村子西边。”
“哦!那我就在这里落脚安家了,以后还得您多多照应。”虞槹松了一口气说道。
“那没问题。我看得出,你一家三口,今晚还无处可住,看架势是准备在这草垛下过夜吧?”秦兆慷慨允道并反问。
“唉!刚到此地,没有落脚之处,我看这个秸垛避风,就准备铺开秸秆在这儿先凑合一下。”虞槹回答道。
“唉!出门人就是可怜,这里地高,夜间很凉,大人倒无所谓,小孩可就吃不消。若不嫌弃,今晚先到我家暂住一夜吧。”好心的秦兆建议道。
“秦兄好意,虞某感激不尽!不知你的家里能住下我这几口子吗?”虞槹万分感激,稽首称谢道。
“我刚来的时候也没有地方住,到这儿以后,就在村西选了一个地方,掏了两面窑洞。我家人口少,只有我们两口子和一个儿子,一家人住在一面窑里,还有一面窑是放家什的。稍微收拾一下即可住人。如不嫌弃,你们就到我那里暂住几日,先不用露天受冷。”
虞槹心里非常感激,再三称谢。
一阵寒暄之后,虞家三口随秦兆去了他家。
同是外地逃难之人,同病相怜,秦兆对寄居在他家的虞槹一家非常关心,生活上尽心照顾。他还帮虞家选址打窑,一直到虞家住进自家的新居。
从此,二人结为好友。
就这样,虞槹一家便在姚墟住了下来。
(今山西芮城风陵渡镇六官村,距西侯度遗址3.5公里。这里是远古人类生存的最佳场所。180万年以前,古猿人类就在这一带打制石器、使用火种、生息繁衍。最早时因村里人都是姚姓,又驻扎在丘陵之上,所以取名叫姚墟。后来因为这里曾经有过和到过六个中国最大的官:虞舜大帝出生和生活在这里,帝尧、大禹帝、光武帝刘秀、清康熙帝、乾隆帝都曾经到过这里,人们就更名为六官村。又因为墟落地势高,视野宽,站在墟落能观看到我国古代的六个国都,即秦都咸阳、唐都西安、舜都蒲阪、魏都芮城、汉都洛阳、宋都卞梁。所以又名六观村。
过了数月,握登分娩了,生下了一个男孩。虞槹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