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记忆写入技术的研究由来已久。科学家们很早就知道,人类对于某个事件的初始记忆其实是一系列特定神经元在短时间内产生的一连串电子脉冲——没错,跟老式计算机用的高低电平控制并没有什么本质差别。然后,这些刺激信号会在大脑的海马体汇总并进一步处理:如果是新的信号,并且信号足够强,海马体对应神经链路中的突触会产生新的蛋白质形成新的逻辑神经链;如果是重复的旧刺激,信号则会由大脑皮层选择进行更长期的存储。
简单的说,记忆其实就是电子脉冲对大脑的持续刺激过程。因此人为的构成并输入记忆完全是可能的。
早在公元时代,应该是公元2016年,当时的美国就有个叫TheodoreBerger的教授在对动物的实验中,通过人造海马体完成了短时记忆向长期储存记忆几乎完美的转换;他们还试验了对人脑记忆进行备份,并成功将其复制到八名癫痫患者的脑子里,达到了80%的记忆正确率。此后的二十年正好是生物信息技术爆炸的时代,记忆写入毫不意外地成为科研攻关的热点——公元2036年被改成了新纪元年,其实最主要的推手也是当时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大范围推广了的记忆写入。当然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你想好要写入哪些内容了么?”那团已经被转晕了的面条终于被徐诺塞到了嘴里,一鼓一鼓的。
“没有…到时候等它推荐吧。”安小轩无所谓地说。记忆写入的时候,仪器会向他们公布依据个人档案计算出的各项潜力评级,并且给出关于应该选哪些记忆包的优化建议。当然,由于过去的经历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喜好和向往,所以这些建议仅仅是作为参考而已。
晚饭后回到宿舍,安小轩打开联系人列表,爸妈果然都不在线。“一切都好。”她简短的发了一条讯息,然后一头倒在了床上,不久就迷迷糊糊地睡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