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一路走一路感叹,这两年罗三舅和罗三舅妈总在外面跑,据说是做小买卖,十天半个月的回来一趟,家里全交给罗奶奶了。罗三舅妈还不大知足,以前在家的时候偶尔还闹个矛盾,现在知道老人的好了吧,哪像自己家里,要是有奶奶在,自己就不会沦为小保姆了。
唉,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回到家后李薇就忙活开了,煮骨头,洗菜剁菜剁肉调馅儿,闻闻不错,喷儿香。然后用小苏打调面。
这和面可是个经验活儿,待面发酵变酸后,把调成水的小苏打揉进面里面,揉匀了,闻闻酸味儿,以酸味儿微不可查为佳;然后用刀把面切开一个大口子,切面里面布满的小孔以芝麻大小为佳;再闻闻切面儿,味道以里外一致为佳。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李薇看看时间差不多了,赶紧擀面开始包吧,先把面切成大小差不多的剂子。按照计划,打算分成三十份儿的,没掌握好大小,也是怕分少了赔钱,最后多了三个剂子,三十三个。
李薇一个人里里外外忙活,蒸了两大锅三十三个大包子。自己先试吃一个,恩,味道好极了,不过包子个头真不小,手上掂一掂,怕比一根麻花还重,看了看还剩下的馅料,看来这面和馅的比例得研究研究。
然后问题又来了,她怎么拿到学校里去卖啊,东屋西屋的转了几圈也没找到合适的工具,唉,这要是有个卖冰棍儿的箱子就好了。。。。。。咦,等等,吴凤妈可是夏天卖冰棍的,要不去看看能不能借过来用用吧。
别说,别人去了还真难说,小气的吴凤妈还真得考虑考虑。但是吴凤上学后在父母面前没少说李薇好话,吴凤老实,要不是有李薇护着,挨欺负那是一定地,尤其前院那生龙活虎的罗家两个小子,就没少弄哭吴凤。
所以吴凤妈随口问了问就把那裱糊的不错的箱子借给了李薇,李薇的借口是放吃的,怕凉了。
三合板的箱子不重,李薇倒也能拿动,可装上三十多个包子就不一定了。一事不烦二主,接着又借了自行车。这可是个大件儿,李薇允诺中午一会儿就还回来,吴凤妈才不那么痛快地让她推走了。
这也就是李薇平时挺懂事儿,不然换个别说孩子,就是大人吴凤妈也得看看是谁,祖上有无不良记录,身家是否清白,考察一下人品,核实一下理由,看看最近有无可疑行迹。。。。。。
政审通过了还得看老娘心情爽否。
所以,别看只是借个自行车那么简单,背后折射的人格魅力,李薇还是挺激动地说。
这样,李薇又拿了床毯子和两个她们姐弟小时候用的棉垫子,放箱子里面保暖,拿出一张白纸,把白漆箱子外面醒目的‘冰棍雪糕’四个字糊上,用红粉笔写上‘包子’俩字,末了端详起来,觉着太单调,还是给包子起个响亮的名字吧。
李薇琢磨了半天,印象里就有天津狗不理包子,叫天津包子吧,津字二年级以下学历的还不一定认识呢。天津,上海。。。对了,李薇毫不犹豫地写下北京二字,成了‘北京包子’。北京烤鸭它亲戚。
说起北京,跟她们生活还是挺贴近的,冬天的时候有一种黑条绒的棉鞋,就叫做北京棉鞋,一般孩子以能穿上北京棉鞋为荣呢,这个不陌生。
至于夏天,不是有首童谣这么唱么:
大雨哗哗下,北京来电话。让我去当兵,我还没长大。
北京啊,多么令人向往的地儿;北京包子啊,多么令人向往的包子,就他了没错。
包子装好了,李薇自己也包装了一下,找出她老妈给人家干活穿的一件白大褂,下摆太长,简单缝上一截,至于肥大,大就大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