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家死契的下人。

若兰自小虽说在外头跑生意,但身边一直带着蒋英贴身照顾,家里家外都没少了人伺候。

嫁到沈家来自然也是如此。

沈伯谦也觉得理所应当,总不能让自家媳妇结了婚生活质量下降了吧。

可他也有些担心——

沈家众人,除了他自己,都是勤快惯了的,家里的事儿从来都是自己动手。

若兰带过来的人当然也可以帮忙。

但,无论是刘仲仪、蒋英还是来的俩丫鬟,都不是干农活的料儿,顶多也就是帮着料理料理家里,但这么一来,若兰能干的活儿就更少了。

结果就是,若兰在家基本就是饭前帮忙摆个碗筷之类的,但陈老爷子却经常一个人往地里跑。

这样要是日子久了,不管沈家大院里的,还是其他亲戚邻居,就算是嘴上不说,估计心里肯定也会有想法。

外人怎么想,沈伯谦并不在意,但家里必须稳定。

本来在这个时代,若兰婚后还要出去忙生意上的事儿,他们能接受就已经很不错了。

若是生活上再有这么明显的差异,说不定哪天就会有不愉快。

俗话说的好,不患寡而患不均。

沈伯谦一琢磨,趁着年前陈老爷子腿伤犯病的机会,力排众议,决定买几个下人。

一是照顾二老,二是家里的地越来越多,也得有人照应。

杨风走了,家里也少了一个劳力,虽说封老头的人也能帮忙,但姥爷说,封老头最近越来越忙,十天半个月也见不到人。

想到梦中的情景,再有沈伯谦觉得,估计要不了多久,他们肯定全部都会离开的。

忙得时候可以请短工,但平日里也得有人看着才行。

买人这事儿,时代使然。

沈伯谦自忖不可能逆时代大潮而行,对人好点儿就行了。

不过,对要买的人,他还比较在意,考虑到自己在买人这方面确实没什么经验,以及上次买人的不愉快经历,他决定请岳父帮忙留意一下。

只是因为他的要求比较细致,清水县地方又不大,买卖人口规模也不大,一直没找到合适的。

还是刘老爷交代人,去青州府找了熟悉的人伢子,找了些合适的。

刘老爷夫妻俩又亲自看过,选几户确实好的,让刘管家带着给沈伯谦过了目,最后留下了这两户人家。

一家姓郭,户主叫郭大山,妻子杜氏,一子郭松,十四岁,一女郭芳,十二岁。

另一家姓田,户主田大力,妻子吕氏,一子田虎,十五岁,一女田兰,十二岁。

这样的家庭构成也是沈伯谦特别要求的。

男的帮着管地里,女的帮忙管家里,两个半大小子平日里跑腿什么的。

若兰有两个小丫鬟伺候,这两家的女孩子就算是给陈姥姥买的,平日里陪着姥姥,也省得她闷的慌。

这话可不是瞎说。

陈姥姥现在真是有点儿郁闷,不单是她,徐大姑和杨小妹都有这种感觉。

从沈伯谦中举以后,村里人虽说还是很热络,但感觉上还是有点儿不太一样。

话里话外都多了一丝敬畏和巴结的意思。

尤其是沈伯谦成亲,若兰几十抬嫁妆,更是震惊了十里八乡。

村里村外的人都说,沈举人有了这么一个岳家,再加上他的身份,早晚还是要出去做官的。。

原来有些来往的邻居们串门聊天的时候,都拐弯抹角的透着想请沈家帮衬的意思。

有些人更是直接。

陈老爷子陈家坳同宗-->>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