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石磨磨出来的豆浆只是半成品,还不是真正的豆浆,所以下一个工程就是挤真正的豆浆了。挤豆浆是一个比较废腰力和指力的事情。它需要用到专门挤豆浆的白色密如麻布的豆腐袋,一方灶台,一口大锅和一锅开水。
六儿婶把一桶半成品豆浆倒入豆腐袋里,放在灶台的大锅里,再倒上两勺开水,然后顺时针把豆腐袋扭成麻绳状,并用左手紧紧抓着它防止松口泄漏豆渣,紧接着右手就开始不停地由下往上揉挤,之后豆浆开始流出来,并在大锅堆积。揉挤豆浆也是一个技术活,动作不能太轻,太轻挤不出豆浆,太用力挤出来的豆浆不够纯,它需要从腰部发力,顺着手指,用均匀的力道尽量让倒进去的开水和豆浆能够完美混合,这样挤出来的豆浆才算得上比较纯。每次揉得差不多以后,六儿婶就拉起并张开豆腐袋口,我负责倒一勺一勺地倒开水进去。一开始是两勺两勺,然后是一勺半,后来一勺,半勺,总之倒开水的量一次比一次少,直到六儿婶说可以了方停手。她双手把豆浆袋提了起来,离开豆浆面,这时云哥儿便负责挤豆浆袋里携带上来的豆浆,只要挤到没有豆浆流下来了便可以。
接着六儿婶就把豆腐袋里的豆渣放到一个大盆里装着,然后把另外一桶半成品豆浆放进豆腐袋,重复以上的步骤,直到把所有的半成品豆浆都挤完。
第二个工程结束以后,就了第三个进度条。六儿婶把挤出来的豆浆倒在同一个或者分开的几个大锅里,我负责生火慢煮,云哥儿负责观察豆浆的情况。等到豆浆煮开以后,六儿婶用勺子把它们分放到水桶里,放入适量的捣碎成粉液状的石膏混合水,并搅拌均匀。这时,豆浆漫长的冷却时间。而冷却也是一个需要把握时间和温度的事情。怎么把握这个尺度呢?六儿婶是这样告诉我的:
“这个就看豆浆在水桶里的凝固状态,一般都是往水桶里放半插入一支筷子,只要取出筷子时的筷子口成窟窿,没有坍塌合并,那就可以往豆腐格上倒了。”
冷却好以后就下一个步骤了。六儿婶把冷却凝固好的豆浆一一倒入摆好豆腐布的豆腐格里,豆浆液面是漫到格子的五分之四时停止倒入,然后把方形的豆腐布的四个角一一往中间盖平,接着盖上木盖,再在盖上放上半桶水压着。接着又一段成豆腐的漫长等待时间。
待傍晚时分,六儿婶终于可以把水桶取下来了。她打开格子的盖,轻轻地把格子四周固定的框取下来,再把布慢慢展开,然后从任意一个侧面,左手把长方形的木板放上去,使之与边平行,右手拿起准备好的半边锋利的竹片沿着木板边开始切割,顺着一个方向,不断的平移,切割,直到尽头,然后是垂直方向上的不断平移和切割。一板豆腐切完以后,她就沿着边开始轻松收豆腐。我见她收的很轻松,就跃跃欲试,以为会很简单的,结果却很打脸——我收碎了。
我不甘心地问她:
“六儿婶,我看你收得这么轻松,怎么到我就碎了呢?”
她看了一眼我手里摊开的碎豆腐,眯眼笑道:
“这收豆腐啊,放豆腐啊,都是一门技术活。你看到它底下的豆腐布没?由下往上拉一下,松一松豆腐,然后,哎,顺着它落下板的空隙,伸手接住它。你看,我手里的豆腐不就完完整整吗?放进水桶的时候,不能急,要轻轻地从边上放起,写字一样,从左往右,一行一行地放,一层一层地叠。记住,到水面可不能再放了,裸露出水面的话,豆腐容易碰烂,因为它在水里时有阻力,不易磕着。你先熟悉熟悉,多练,熟能生巧嘛!”
我看着六儿婶的动作,听着她的解说,开始有模有样地学起来,终于成功地收放好人生第一块完整的豆腐。那一刻,心尖仿佛盛开了一朵艳丽的夏花。
“我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