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凉的建立者吕光,是略阳(今甘肃天水东北)氐人。382年,被前秦苻坚派往西域,使西域30余国归附,被任西域校尉。淝水战前,吕光奉命东归,行至凉州,苻坚失败,吕光即称凉州牧。386年,自称大凉天王,史称后凉。403年,被后秦灭亡。

南凉兴亡南凉的建立者秃发乌孤,是鲜卑拓跋氏的一支,曾在汉魏之际迁入河西,被称河西鲜卑。397年,乌孤先称大单于、西平王,后称武威王,迁都乐都。399年,其弟利鹿孤继位后,又迁都西平(今青海西宁)。402年,其弟辱檀继位后,又迁乐都,改称凉王,史称南凉。414年,被西秦所灭。

西凉兴亡西凉的建立者李皓,是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世为陇西大姓。后凉时曾任敦煌太守。400年,自称凉公,迁都酒泉,史称西凉。420年,被北凉所灭。

北凉兴亡北凉的建立者沮渠蒙逊,匈奴人。后凉时曾任宿卫将军。曾推后凉建康(今甘肃高台南)太守段业为凉州牧。410年,蒙逊杀段业,自称凉州牧。次年,入主张掖,改称河西王,史称北凉。439年,被北魏所灭。

第四节东晋后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侨置与土断

侨置侨置亦称侨州郡。东晋建立后,为了吸引更多的北方人南迁江东,遂在江东设立了很多和北方侨人原籍同名的州郡机构,并规定:只要注籍侨置州郡,就可获得免除赋役的优待,北方士族亦可继续保持原来的崇高郡望,是为侨置。

土断侨置推行以后,州郡纷繁,或“一郡分为四五,一县割成三四”,“版籍为之混乱,职方所不能记”;加之北方士族兼并土地,荫庇佃客,致使财政收入日益减少。于是东晋和后来的南朝政府遂对北方侨人实行著籍输课制度,即查实户口,登记户籍,废除原来的优待政策,一律按规定收缴赋税,是为土断。东晋政府曾先后进行过四次土断,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在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年)由桓温主持的“庚戌”(三月一日)土断。

二、东晋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

司马道子专权淝水战后,谢安由于声望极高,招致东晋孝武帝的猜忌,遂出镇广陵,不久病死。孝武帝遂将胞弟司马道子任为司徒、录尚书事,代谢安为相。司马道子专权自恣,暴横跋扈,又引起孝武帝的不满,遂以王皇后之兄王恭为南兖州剌史,又以殷仲堪为荆州剌史,以分道子之权。道子又引王国宝和王绪兄弟为心腹,用以对抗王恭和殷仲堪。

王恭、殷仲堪之乱王恭和殷仲堪看到司马道子专横暴虐,心怀不满,遂相互联合,于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分别从京口和武昌向建康进攻,司马道子被迫杀王国宝兄弟,请求退兵。不久,王、殷二人又联合广州剌史桓玄等,再次进攻建康。后因北府兵将领刘牢之受司马道子诱降倒戈,王恭被杀,各路军遂仓惶退却。

桓玄专权进攻建康的诸路军退至浔阳(今江西九江)后,共推桓温之子桓玄为盟主,桓玄遂乘机火并了殷仲堪,控制了荆州,兵马日盛。元兴元年(402年),司马道子发兵进攻荆州,桓玄又收买了北府兵将领刘牢之,遂长驱直入,攻占建康,道子被杀。不久,桓玄逼晋安帝退位,自己称帝,建国号楚。

刘裕当国桓玄建楚后,为了巩固帝位,迫刘牢之自刎而死,又起用了一批中下级年轻将领,企图将北府兵变成自己的私人武装。北府兵将领刘裕虽表面迎合,暗中却进行倒桓准备。元兴元年(402年),刘裕在京口起兵,率北府兵攻入建康,击杀桓玄,扶晋安帝继位,遂控制了东晋大权。义熙六年410年,刘裕北伐,灭南燕;次年,击败了卢循起义;十三年,灭后秦,年底,刘裕称宋王。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代晋称帝,东晋亡。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