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眼看了看,见黛玉似笑非笑地看着自己,瑾儿忙又笑道:“好姐姐,瑾儿知道错了,不该私自就跟先生出去了。我这是怕姐姐担心的意思。姐姐若怪,我以后不去了就是了。”
黛玉瞪了他一眼,训斥道:“胡说什么?难道我为了你上进了生气?我只问你,你去拜望人家,可带了拜礼?”
瑾儿忙过去拉着黛玉的胳膊:“当然了,姐姐从小就教我如何与人来往,这点子小事还能不懂?”
黛玉忍不住笑了,伸手摸了摸他的额头,点头道:“既这样也还罢了。只是,你年纪到底还小,日后若要和先生出去,必得多带几个人才行。”
瑾儿忙着应了,抬头间看到了黛玉旁边的锦盒,笑道:“姐姐又得了什么好东西了?”说着就伸着脖子看。
黛玉把锦盒递给他:“就是前些天我生日时候皇上赏赐的,雪雁不知道收到哪里才好,我也正想呢。”
瑾儿一眼看见了那玉佩,觉得有趣,忙伸手拿了起来,仔细看了一番,笑着说道:“姐姐,这块玉佩着实有趣,跟你的名字对着呢!别的我不管了,这一块儿你就带了才好玩。”说着就动手朝着黛玉比了比。
黛玉笑道:“天下的墨玉也多了,都和我名字对着不成?若要像你这么说,我身上岂不是都得挂满了玉?”
瑾儿把玩着墨玉佩,不依道:“我只见了这一块儿,拿到手里竟有些凉丝丝的,想来夏天带了舒服的很。教雪雁她们给你配个络子,压在裙子上倒好。”
黛玉看着瑾儿手里的玉佩,想到那个送玉佩的人,不由得有些无语。
花朝节后,康熙便带着一干随侍官员由扬州向西,折去江宁拜谒明孝陵,又令林如海随行。
林如海只得叮嘱黛玉瑾儿好生在家里,轻易不要出门,便随驾去了,已是近两个月的时间了。
黛玉前几日接到林如海来信,言已随圣驾一路经由苏州、松江、杭州回銮,不日即可到扬州。
黛玉听说跟皇上南巡,甚是辛苦。康熙不欲扰民,所以南巡中凡需用之物,都是内务府储备。康熙曾下旨,若是有地方官员借皇帝南巡之名,妄派扰民者,从重治罪。
为了减轻各处接驾的负担,康熙多是在坐船走水路,便是晚上也是住在龙船上的时候居多。像上一次住在扬州巡抚衙门的时候实在是很少。
如果迫不得已需走旱路,康熙一般也是下令不得城里,而是尽量选在乡下,随侍之人都是搭帐篷居住。
黛玉知道林如海身体不好,自然不放心。如今见了父亲的信,知道父亲身体无碍,即日便要回来了,很是高兴。便忙着吩咐下人打扫收拾,又叫了厨房里准备好了一干的新鲜食材,准备着林如海回来后狠狠地补上一补。
过了两日,黛玉正在家里跟着洪嬷嬷学习女红,忽见老管家林忠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后边跟着林如海的贴身小厮石磊。
黛玉心里一惊,这位林管家一向稳当,极讲究规矩,怎么会自己就这样闯进了内院?
林忠看见黛玉,也顾不得什么了,低声喊道:“姑娘,老爷出事了!”
黛玉倏地站起身来,只觉得一阵头晕,洪嬷嬷和雪雁连忙扶住,黛玉稳了稳心神,忙问道:“爹爹怎么了?”
石磊扑上前,跪下哭道:“老爷跟着皇上,一路从江宁回来,到了杭州时,皇上便弃了船,去灵隐寺进香。原是皇上一时兴起,谁知道竟遇到了刺客。那些刺客武艺极好的,竟都像不要命一般,因此随行的侍卫一时竟有些手忙脚乱的,便是皇上身边的几位阿哥,也是跟着护驾的。后来皇上身边就只有几位像老爷一样的文臣了,再后来也不知道怎么的,竟有一名刺客奔着皇上去了,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