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返回东都,但在裴世矩的劝阻下,在伽蓝信誓旦旦的密奏中,在大漠北虏的步步紧逼下,他坚持了下来。

七月下,代北的定襄、马邑、雁门三郡向皇帝和中枢告警,大漠北虏已经越过阴山,同时从武川、抚冥、柔玄三镇一线向长城逼近,目前尚无法判断其主攻方向,但依照历次南北战争之经验,现任马邑太守,原帝国军中宿将,曾以右翊卫将军职参加两次东征之役的王仁恭,以其丰富的作战经验,向皇帝和中枢陈奏,北虏选择的主攻方向极有可能是马邑郡,为此他建议暂时放弃定襄郡,把代北军主力集中于马邑郡北部重镇云内大同,死守长城防线,并恳请皇帝和中枢十万火急返回东都。

其言下之意很明确,他对坚守长城防线没有信心,原因不是因为代北军实力不够,而是此次北虏入侵规模过于庞大,其前期准备工作不但充足而且十分隐秘,相比起来帝国不但反应迟钝,对南北战争的准备更为不足。好在帝国是个“巨人”,而北虏因为贫乏后劲不足,难以长期作战,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打进长城后大肆掳掠一番,然后迅速撤离,所以帝国即便在南北战争初期遭遇不利,但可以以退为进,利用帝国纵深之优势,与北虏做长期周旋,最终必能迫使北虏撤离。

“以退为进”的作战策略在南北战争中非常普遍,王仁恭对南北局势的判断也非常正确,然而,鉴于帝国内部的深重而激烈的矛盾,皇帝必须考虑到,假若东都、帝国军方和地方官府有意置皇帝和中枢于死地,对皇帝和中枢的诏令置若罔闻,见死不救,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皇帝再度犹豫了,他相信王仁恭在军事上的权威,相信王仁恭对战局的分析和判断,为此他惶恐不安,心理上渐渐倾向于离开北疆。

就在这个时候,武贲郎将王辩奉旨赶到汾阳宫觐见皇帝,向皇帝禀奏河北戡乱之军情,实际上他是代表东北道大使薛世雄,向皇帝密奏薛世雄对这次南北决战策略的理解以及薛世雄在执行诏令过程中的所思所为,以消除皇帝对薛世雄的不满和误会。

皇帝对南北决战的求胜心理导致他盲目追求军队的数量,实际上他一贯如此,不论是年轻时候攻打江左还是继承大统之后发起的西征和东征,他都追求军队的数量以赢得武力上的绝对优势。而此次南北决战却不能如此,假若东北道的主力大军纷纷燕北,必会暴露帝国的作战意图,实际上也就破坏了此次决战的既定策略。然而,皇帝是帝国的最高军事统帅,他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又一向颇为自负,所以他不但掌控着军事决策权,还堂而皇之的干涉将军们的战场指挥权,甚至让自己的命令直达战场最前线。

薛世雄非常了解皇帝的这一特性,也知道皇帝对自己没有按照他的意愿执行诏令而愤怒,君臣之间因此产生了误会,而这种误会会导致双方在重大问题上产生更为严重的分歧。为了弥补双方之间的裂痕,也为了南北战争的最终胜利,他必须主动求得皇帝的理解和谅解,为此他向裴世矩求助,于是就有了皇帝火速召见王辩一事。

王辩承担了重要使命。临行前薛世雄写了封信给他,明确告诉他,此行的使命不仅仅是消除君臣之间的误会,而是要坚定皇帝进行南北决战的勇气和信心,假若皇帝在关键时刻意志不坚定,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那结果可想而知。

王辩克服了初见皇帝时的惶恐和紧张,侃侃而谈,竭尽所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履行自己的使命。

皇帝凝神倾听,频频点头,对王辩的言行都颇为赞赏。

裴世矩陪坐一侧,忐忑不安。值此关键时刻,皇帝的意志动摇了,而能否说服皇帝继续坚持下去,以他自己和帝国的未来做一场惊天豪赌,完全依赖于王辩的个人能力。

王辩说完了,尽力了,心里同样忐忑不安,不知道皇帝会-->>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