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郭逵军事能与臣持平,王韶与章楶军事修养在臣之上,陛下勿用担心。太后,臣非是为了开边,臣也不喜开边,比如赤岭以西诸蕃一一归降,臣只建议修了两条商道,商道两边植树,利于河湟商业繁荣,改善百姓生活,使河湟百姓归心,但臣一直没有同意于岭西派驻官员官兵。但西夏必灭,没有西夏掣肘,我朝只是专心防御契丹,兵力足矣,陕西百姓压力也会松解。收复幽云,我朝北方门户掌控,进可攻退可守,契丹自此不足为虑。这一代人会因此过得很苦,包括陛下必须要兢兢业业,才能实现这两大计划,但造福于大宋,造福于后人,并且宋朝才能真正成为富强之国,名垂于千古。”
高滔滔听了心中又渴望又担心,当然现在只能说是计划,只有西夏才真正准备动手,她转移了话题,问道:“那四十将?”
“老臣心中有十大上将,苗授、刘昌祚、郭成、种谊、种谔、王君万、折克行、燕达、张玉、王光祖。”
“王光祖?”赵顼疑惑地问。
王光祖于葫芦川战役中立下战功,但不是最显眼的一个。随后调到四川,渝獠反叛,熊本率杨万、贾昌言、王宣与王光祖同讨,以为王光祖不为他用,分三道进军,光祖殿后。杨万为獠人所困,王光祖迅速支援,大破敌兵,熊本愧谢。朝廷述平南之功,王光祖为第一。但宋朝的重心不是在西南,那只是皮肤之痒,无关紧要。
看诸将能力还是看河湟之战中的表现。但王光祖未参战,许多人皆比王光祖耀眼,例如高永能、周世清、种古。郑朗笑了一笑,道:“陛下,不可小视,虽臣将他排在张玉之下,实际不亚于张玉。”
“那么十大中将呢?”
“高永能、王文郁、熊本、和斌、种古、姚兕、林广、李舜卿、李浩、刘绍能,可惜老将杨遂、窦舜卿、贾逵、杨文广、张守约、卢政、宋守约陆续去世,不然也能名列其中。”郑朗字斟句酌地说。
今天这份名单非同小可,这是对现在所有将领军事能力的直接排名。十大上将中,种谔仅排在第五位。若大的知庆州,总掌环庆路大军的王文郁仅排在中将行列,还是第二位,连第一位都没有占上,甚至中间还有熊本这样的文官。
其实这就是郑朗退休后用将的名单,将领很重要,省得朝廷以后胡乱用将,甚至以前一度将葛怀敏调到前线。
赵顼已经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性。亲自拿笔在记录,将二十个名字写下来,又问道:“那么二十下将呢?”
“折可适。”
“嗯?”
“陛下,他还没有成长起来,一旦成长起来,不亚于前十上将。”
“哦,继续说。”
“种朴,王厚、曲珍、姚麟、种诊、姚雄、种师道、赵卨、孙路、游师雄。”
“为何?”赵顼又不解地问道,熊本排进去还能算是半个武官。赵卨、孙路与游师雄却是纯粹的士大夫了。
“陛下,他们虽是士大夫,可有一定的军事修养,就象蔡挺一样。国家需要士大夫治理百姓,而非是武将治理,让他们领兵,甚至上战场磨一磨。对兵事更加精通,以后守边的士大夫也就有了。”
“郑卿此言极是,”高滔滔道。丈夫在世时。若不是蔡挺数番大捷,西北局面会更糟。但郑朗将他们排在折可适之下,乃是指成长空间的,暂时折可适还没有后面的耀眼。
赵顼记下了名字,又道:“还有呢?”
“王赡,”郑朗道,其实王赡军事能力不弱,可脾气暴躁,因此排在仅在战场上溜达那么一回的种师道后面。下面的要么缺陷更大,要么军事能力有限,但比其他人好,又道:“刘仲武、张蕴、张整、高永亨高永能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