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不用说了,连琴都为了仁宗封了起来不再弹。

但他们还不知道郑朗的用意,大后年赵佶这个浑蛋就要出世了。这个未必,宋孝宗书法也不错,但不失一个好人主。李世书同样爱好丹青,却是千古一帝。

不过赵佶这厮危害可是极度凶残的。因此郑朗粗暴地下了这个结论。

郑朗又说道:“方才老臣与他谈过,他愿意迎娶淑寿公主。”

“这孩子,是回不去了,淑寿下嫁给他,以他的身份淑寿倒也不委屈。”

“老臣也以为是,而且以后若是利用他,我朝多少也失了一份道义,当成补偿吧。”

“嗯,郑卿,吃过饭没有?”

“还没有。”

“正好,一道用餐。”

“谢过陛下与太后。”郑朗也不拘束,态度端庄自若地用餐。高滔滔看了心中很欢喜,在心里想,这是天助大宋,这才降下这名臣子。食不语,吃饭三人未说话。

吃过饭,高滔滔这才谈正事,问道:“郑卿,你打算用兵西夏?”

“九成未来西夏会有变,有变就用兵,无变则不用兵,有变若不用兵,以后再无这个机会了。”

“若明后年用兵,哀家担心钱帛啊。”这是高滔滔将郑朗喊到内宫的主要目标,若是再迟几年,欠负偿还,国家充盈,倒也不是很反对,现在过于仓促了。有数条对比,宋朝征李继迁,用费几达一亿多,不得不用茶盐引从民间换取粮草物资进行支援,否则国家吃不消。短短的澶渊之战,用费七千多万缗。庆历之战,花费几达近两亿。收复河湟,前期只用兵数万,后期才用兵十几万,短短时光用费达到近七千万缗。一旦收复西夏,战争规模将会是这数战的数倍费用。靠现在储蓄与未来两年盈余肯定是不够的。那么必须再次借债,或者苛敛百姓,现在国泰民安,若不是为西夏与契丹所逼,几乎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只要借债或者苛敛,这个盛世的局面必将破坏。这又不是高滔滔所想要看到的结果。

“启禀太后,老臣也知道不够,就是够了,还要西夏国危时,契丹有聪明人进谏,让辽主出兵相助,战斗扩大,费用更高。未来两年又不知道会不会有灾害,或者其他的变故。不过老臣还有一个办法。”

“说来听听。”

“太后,这十来年。国家财政情况虽好,可支出庞大,又在偿还欠负,那怕是熙宁七年财政那么紧张的情况下,都熬了过来。因此国家信誉在民间良好,可有一件事,朝廷未做。银行盈利主要是放贷。向私人放贷,一直担负着一些风险,事实银行里陆续出现一些死账呆账。但若是国家借款呢?虽利息高。但最终一半利润还是归还给朝廷,扣除了这一半利息,实际利息并不重。有了银行支援,还用担心钱帛么?”

“郑公。这是一个好主意,刚才为什么不说?”赵顼道。

“陛下,老臣怕争议啊,这个想法最好不到一定时候。陛下都不要公开。”

高滔滔不由乐了起来。

但高滔滔提到这件事,郑朗顺便将他另一个想法也说出:“太后,陛下。臣还有一个想法,请太后与陛下参考。收复河湟多是攻防战,伏击战,那是计谋的表现,与兵士战斗力无关。真正的野战有两战,一是汝遮谷口一战,也不能算,那只是一场崩溃战,还是不能看出兵士的战斗力。真正野战只有廓州城外一战。”

“嗯。”

“廓州城外一战虽大捷,然王韶对臣说过一件事,我军大捷胜就胜在苏南党征指挥能力不足。不过王韶指挥战斗时,发现了一件事,虽然我军军纪严明,诸将勇敢,可是各队兵士调动运转时,略有些涩,还不够圆转。这是对付诸放心散掉了的吐蕃军队,当然,对付西夏军队还是占据上风-->>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