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没有,尽管郑朗修儒学,前后几十万言,但郑朗只是撰写,不会利用朝廷的力量强行推广。不过郑朗仍然能钻到空门,隐晦地对两个养子与儿子说了一句:“四人多喜激进,言论激进,必喜。”
足够了。
结果省试榜下放,录进士四百八十人,郑濡名列第二百四十六位,郑晏列于第三百七十九位,名次不是很好,而且经郑朗提议,逐年殿试名额皆渐渐减少,以这个名次参加殿试,凶多吉少。但两人资质不是很好,能中省试,已经是不易了。另一边李贵真的不简单,高中第九名。这有可能是整个北宋外戚子弟省试最高的名次。
殿试前夕,郑朗又将三个孩子聚集。
想走后门,郑朗都能弄到试题,那就不大好了。
郑朗也不屑之。
但可以教导一些考试的技巧,这一点很重要的,就象一些孩子,考试时,喜欢钻难题,那是不对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先将容易的题目答出来,将该拿到的分拿到手中,然后再钻难题,使成绩更好。现在科举亦是如此,除非是官员的制试科,就那么一道策子,与时间无关,是看策子里表达的思想。还有就是打草稿,不能在试卷上乱图乱画,在草稿上想好了,再誊抄到试卷上,那么主题思想表达清晰,试卷看得也清爽。虽然还有官吏誊抄,试卷不一定要求字写得有多漂亮,可必须要工整,否则小吏气恼之下,稍做篡改,又会影响成绩。等等。
以及心态。
考试前家长所做最多的事乃是鼓励,又是错误的,往往鼓励后的结果就是增加压力。相反的,不能增加压力,而是要松压,保持一颗平常心。所以有许多士子平时学问真的很好,郑朗也见得多,比如富弼,能说他学问不好吗?还有丁氏兄弟,但就是屡考不中。然而有的学子平时成绩不好,科考时却能一鸣惊人。除了碰对了试题外,就是这个心态问题。
郑朗先说两个养子。你们这个名次想殿试考中。那是不大可能。听得两个儿媳妇直皱眉头。不过郑朗话音一转。又说,但没有关系,你们已经考中了省试,以后我就能正大光明的让你们荫补。努力吧。能考好更好,考不好,中了省试,已经让我感到有面子了。
崔娴与杏儿气得拧郑朗胳膊。
其实就是松压。
郑朗这才看着李贵。说你更不错,但就是考中了状元,作为外戚,你又能如何?因此呢,殿试时不要想太多。
赵念奴也在翻眼睛。
李贵忽然说道:“郑公,若我能考好,能不能求你替我办一件事?”
李贵不知道的他真正身份,但这么多年,一直亦父亦师相处下来,心中隐隐地将郑朗当成自己父亲。也没有太拘束。
“什么事?”
“郑公,我想在殿试后迎娶狄咏家的娘子。”李贵说完,飞快地跑到郑苹与郑航身后,怕母亲揍他。
“不行,”崔娴第一个喝道。
自己女儿已经嫁给种家,郑朗的唯一亲生儿子再迎取武将女儿,这一家子与武将再也扯不清。而且郑朗与狄青亲若兄弟,狄咏之女比李贵则晚了一辈,辈份不合。虽辈份不重要,但前面才是很重要的。
郑朗略一失神。
狄青之英俊,天下闻名,其数子女个个清秀,最有名者就是狄青之子狄咏。赵顼的姐姐要嫁人,宋英宗替女儿寻找驸马,皆不如意,最后英宗问女儿要找什么样的人,他女儿指着狄咏说道,就要找象他这样的。英宗将狄咏喊到身边,看了半天,最后道:“你果然是人样子。”也就是论皮囊之好,狄咏之长相,无几男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