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八百七十三章 河湟(六)(3/6)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税今年很高,整整达到五千四百万,然而完税的却是六亿多亩耕地,抛去官田与隐田,当然豪强的田查出来,多半不指望他们分摊附加税,但两税必须交纳的,等于是四亿亩分摊,再加上附加税,老百姓一亩地平均起来,完税仅需不足三斗。但从今年冬末蝗灾过后,每年都在徐降,大旱过后,朝廷两税也没有增加多少,渐渐仅维持在四千五百万,实际最后百姓亩摊税务只有两斗多一点。从这时,理论上的十交一已经达到。老百姓生活负担轻松了一半。若是一个拥有四十亩耕地的四等户人家,原来勉强维持温饱,现在能积余十几石粮食,就能实现真正温饱了。

老百姓开心了,可是豪强一直不开心,就是不交附加税,两税要交的,若是拥有几千亩的耕地,往往一年损失几百石粮食。无论朝廷做多大的谦让,天下仍然因为这次大清查,而汹涌澎湃。大肆清查隐田所带来的争议声,不亚于史上王安石青苗法,若没有诸监诱惑,此时郑朗仅是因为清查隐田,就开始众叛亲离。

郑朗做得太狠也太急了。

看到书奏后,郑朗苦笑,是狠了,也是急了,可逼不得己啊。马上大灾到来,谁敢动?只能抢在前面,借着银行带来的利好消息,将隐田落实。事实春天清查后,郑朗以后也不准备大寻清查隐田,查,也不过查一个三四州,不会象现在这样,一查几十州府。

赵顼看到后十分满意,立授监察御史。

张商英也立即上书:“判刑部王庭筠立法,凡蝗蝻为害,须捕尽乃得闻奏。今大名府,祁、保、邢、莫州、顺安、保定军所奏,凡四十九状,而三十九状除捕未尽,进奏院以不应法,不敢通奏。夫蝗蝻几遍河朔,而邸吏拘文,封还奏牍,必俟其扑尽方许上闻。陛下即欲于此时恐惧修省,以上答天戒而下恤民隐,亦晚矣。”

赵顼御批,进奏院遍指挥诸路转运、安抚司,今后有灾伤,令所在画时奏闻。

王安石发出怀疑:“陛下,虽有蝗灾,仍不重,诸路安抚司事务繁重,又有何空暇管句轻微灾状?”

赵顼笑而不答。

蝗灾年底真的来了,不过郑朗也没有办法,不是在宋境兴起的,乃是从辽国飞过来的,郑朗难道有权利命令辽国百姓去杀蝗?这才真正的是郁闷。

诸相通过,可是文彦博在洛阳带头,又让朝廷为是否出兵河湟产生争执。

郑朗气不过,说了一个故事:“牛李二人党争,李德裕贬到四川,川西维州悉怛谋仰慕李德裕,举族连同维州城一道来投,牛僧孺不顾一切后果,为不让李德裕有功绩,在文宗面前蛊惑,为一城池与吐蕃人交恶,小心对方出兵,从前茹川直入平凉孤,不到三天就可以到达咸阳城下。三天从前茹川到咸阳城?吐蕃难道是天兵神将?文宗居然相信,将悉怛谋交还给吐蕃人,维州也重新还给吐蕃,结果悉怛谋全家在边境被斩,自此以后,再没有吐蕃人敢向唐朝投降。贻害唐朝,甚至还贻害了我们大宋!”

赵顼误会,道:“朕虽下诏,准西夏被俘之人返回西夏,乃是自愿者才让他们返回,非自愿者一律收留,山遇惟亮惨案,朕绝不会让它发生在朕手中。”

“陛下,臣不是指这个,而是指河湟。前方将士马上为了我们大宋安全浴血奋战,后方却多有掣肘,情形类似牛李党争,为了反对而反对,颠倒是非黑白,岂不是前线将士心寒乎?”

这个问题可严重了。

经郑朗反复讲,赵顼对党争愤恨情绪越来越重,多次在朝会都堂会上说诸臣工不得结党。

仅一句,冯京、吕大防等人一个个皆不敢作声。

这也是郑朗第二次用恶劣的语言评价文彦博了。对改革指手画脚没有事,可以慢慢来,但前方马上就要开打,后面在抽梯子,那可是致命-->>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