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八百五十七章 克星(上)(2/5)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中原要郡,何至于沦落到连一个太平州都不如的地步。再说海州,长江多带泥沙而来,陆地向大海蔓延,多处海滨之所,海水不深。象福建路那样,圈一圈就是良田。朝廷最紧缺的就是耕地,民以食为天,能拓出耕地就是政绩。所以我看这两地,认为它们都是好地方。”

点拨的就是这两句话。

当然,他们头顶上还有一个知州,不过相信多少会给自己面子的,那么政绩便有了。

如何做,郑朗没有干涉,宾客也要散去,郑朗要起身送客。

第二天,两个儿媳妇过来行礼,模样是很不错,而且说话温声细气,崔娴十分满意,郑朗也额首。崔娴精打细算,郑朗无所谓,关健人好就行了。然后回到中书当值。

前面到中书,后面就让赵顼请到都堂。

郑朗不大在意,赵顼与群臣皆感到心里面不安宁。毕竟是十五万大军的入侵。

有的大臣用眼睛看着郑朗,多少有些不满。看到了吧,西夏人报复来了。

郑朗认真的看着前线邸报,看完后,说道:“陛下,无妨,臣先做一个比喻,元昊领兵十万,若他没有轻视臣,在天时地利人和同等的情况下,即便臣重用狄青、种世衡,元昊十万大军当抵臣领兵十五万。”

很公正的评价。

元昊失败次数不少,可胜利的次数同样很多,特别是河曲一战,将他推向巅峰。不过元昊偏要往泾原路钻,失去天时地利人和,又轻视了郑朗,同时郑朗又用好了诸将,让元昊重来一次,十之七八,还会失败。

这乃是一个综合比喻,郑朗又说道:“若臣没有狄青种世衡等人的相助,元昊十万兵那不是抵臣率十五万兵,而是三十万!”

前一句没有疑问,后一句立即让大家窃窃私语。郑朗话外之音,也就是狄青与种世衡这些将领在面对元昊时,还能抵上十五万将士!评价有没有过高了?

郑朗又说道:“与范仲淹相比,元昊十万大军当抵范仲淹二十万,然而有一个前提,范仲淹战术保守,仅能防御,不能进攻,故只会败不会胜。若兵力不足,各个堡寨空虚,败多胜少。故当抵两倍以上。庞籍亦是如此。至于韩琦,则会抵三十万军队,无他故,韩琦有将不会用,非是治理政务,战争到来之时,用不好将领,必败!”

赵顼听得新奇,问了一句:“与狄青相比如何?”

“若狄青做为副帅,后勤物资充足,再有一个信任他敢用他的士大夫作为主帅,替狄青遮挡在前面,两人几乎相等。若狄青做为主帅,领兵越多,失败率越高。”

“何故?”

“狄青领兵越多,朝中士大夫越忌惮,前面兵戎相见,后方甚至有可能重重掣肘,就象拨绳戏,两相旗鼓,然而拨的人越多,却有更多的人将绳索拨向相反一面,狄青如何赢得拨绳戏?”

赵顼默然了。

“是一个比喻,陛下还没有问与梁乙埋、梁氏呢。”

“郑公说一说。”

“元昊领兵十万,当抵梁乙埋领兵四十万。”

“与王韶种谔相比呢?”

“种谔臣知道,略逊于元昊,不过也是一位名将,王韶与章楶才有一战之证,不过隐隐看出他们的军事天赋,若三人配合得当,朝廷不在后方掣肘,而是主动配合,元昊不过与他们旗鼓相当耳。”

足够了,若这样计算,梁乙埋领十五万大军不过相当于元昊领四万兵马,泾原路兵马却远远超过了四万人,若将壮丁与弓箭手组织起来,能达到十万人以上。

这样计算,泾原路必将发生一场大捷。

郑朗说这个比喻,还有一个用意,贬功!非是夸功,而是贬低三员大将的功劳,只有功劳压-->>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