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就是写书,共有三十七本大部头著作,比鲁迅的字还多,在仁宗末年产生想写资治通鉴的念头,治平三年,也就是去年,撰成战国迄秦八卷,上于赵曙。赵曙命设局续修,并供给费用,增补人员。这时候名还为通志,而非是资治通鉴近四年来的风风雨雨,不但没有伤及司马光半根毫毛,反而赢得一身清名。容易么?

就是这份眼光与对时态的嗅觉,也胜过欧阳修十倍!

对司马光,王陶十分尊重,与郑朗无关,乃是司马光本身。

客气地将司马光迎到府中,两人坐下来,交谈时政。司马光说道:“富公说给郑公十年辰光,国家才能消解危机,郑公也说最少要十年辰光。”

“就是十年也不易,”王陶叹息道。

两种方法,一是大肆对百姓搜刮,这一点郑朗是不会做的。二是小心地经营,但此一时彼一时,若是在仁宗朝,国家虽然弊端很多,可是朝政清明,制度勉强算是完善,如有本事,一年省下几千万缗钱还是不存在问题的。那么不用十年,就可以将天下欠负偿还得清。关健现在就是将政局扭转过来,没有几年时间也休想的。破坏容易,阿房宫那么大,一把火就烧光了。但建设呢?

司马光很满意王陶的叹息,道:“乐道,为何韩公说郑公一旦回京,五年时间就能将天下欠负偿还?”

“歼邪!”王陶恨恨地骂道。

无论富弼或者郑朗,都是理智的说法,也让人相信。

韩琦这不是扯蛋么。

五年就能偿还?银行去年挪用了大笔款子到中书,今年又担负着山陵费用,不到明年秋天,河工欠下的债务也偿还不干净。这一年多时间就报废了。就算有,就算只有两亿缗欠负,将银行监收入一抛去,最少一年得积余四千万缗,才能实现。就是能办倒,如今政局已烂掉了,最少又要花两三年时间,还要上下兢兢业业,才能整理出来。

神仙来了,也不可能五年时间将天下欠负还干净了,还留下一个健康的财政。

韩琦看似好心,用心实为歹毒。

“韩公是何用意?”司马光装傻复问。

“君实,你还没有想明白?只要郑公返回朝堂,五年必还不清欠负。但五年下来,财政不会象现在这样恶劣。然对郑朗来说,执政五年,时限已长,五年上下支持,不能还清欠负,对别人来说未必有错,对郑朗来说,就有错了。莫要忘记,此人有两度顾命之功,不然至今为何陛下不将此人罢去。那么五年过后,此人又会忧乱朝堂。”

“那如何了得,”司马光怔忡道。

“君实,你放心吧,有我坐镇御史台,不会让此歼雄得逞。”

司马光心满意足离开。

王陶开始上书,请复用吕大防、郭源明为言臣,后来韩琦与欧阳修塞了一些言臣台谏,台谏有了言臣,可其中不乏是韩琦的心腹。独木难行,因此想多一些帮手。

韩琦不准。

王陶又向赵顼请求,赵顼没有作声。

他在冷眼相观,还顾念着一份面子,就看韩琦能不能给这份面子。结果让他失望。

暂时没有动,毕竟韩琦在主持山陵,这时候动未免有些不妥。

司马光让他得到甜头,又想到郑朗其他几个学生。第一个就是王安石,朝廷屡请他至京,王安石不授。赵顼对辅臣说道:“安石历先帝朝,累召不起,或以为不恭指未尊重王安石。今朕召之,又不至,是生病了,还是想要什么?”

真不好说的,郑朗出了一道考题,难不成王安石也在出考题?

郑朗不受召,还真有郑朗的用意。王安石不受召,则是在玩小智慧。赵曙朝时下诏,那时候朝堂做什么,附庸赵曙濮仪?现-->>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