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七百八十一章 皇子(中)(3/5)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用石灰洒于工棚里,减少跳虱与细菌生存空间。有病死在工地上的,但数年下来,居然没有一次大规模传染姓疾病的发生。

这就是政绩爱民,可是用钱帛堆起来的。

爱了民,民未必拼命施工,多少有些消积怠工,人的天姓,郑朗也看得淡了,不过钱帛浪费却很严重。超支的原因就在于此。

然而韩琦不依不饶,超支可以,为什么超支这么多,朝廷没有钱帛了。

郑朗将账册一起交到中书,然后写了奏折,这么大的工程,谁有本事在四年就能估算出来?即便差几千万缗钱帛,也发行了五千万缗债券,还有一千万缗欠条。足以解决超支问题。

若是朝廷财政经营良好,是没有问题的,六千万债券欠条不需要朝廷拨款,还有施工前六千多万缗积余,朝廷只需在四年内产生一亿七千几百缗积余,便不会有财政压力。

若按庞籍富弼为首相时,完全可以实行。

第六埽有水灾,灾民移于工地,灾款也归于河工。陕西用兵,狄青得到大量便宜的牲畜,多少弥补了一些财政支出。还有一些灾害,但那一年没有灾害呢?

其实不能算的,与史上相比,第一个变化就是银行,第二个变化就是平安监,第三个变化就是南方。两广开发,户数已达到一百六十多万户,实际人口也翻了一番。包括两荆,一年足以为朝廷提高近千万缗的收入。至于解决南方许多地区耕地危机就不用说了,但这个对经济来说是隐形的,看不到的。税务制度的不完善,也影响了朝廷从中获得利益。

仅此三项开源,一年就可以为朝廷增加五千万缗的收益。

还有呢,南方多处有叛乱,还有盐政混乱严重,经郑朗治理后,这些现象已经不再发生。也为朝廷节约了经费。

更不要说郑朗与庞籍在中书里做了许多节流之举,裁兵,备粮,削官。

但要看。

第一个问题就出在赵祯身上,赵祯不会敛财,有了钱,便想办法多赏赐官员,或者减轻百姓税务,第二个便是首相的经营能力,一个国家紧一紧,一两千万缗钱轻易地就出来了,若松一松,再为了获得名声,让下面官吏轻徭薄敛,民心有了,国家财政却会吃紧。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已经没有能力再拨出六七千万缗钱给郑朗用于河工。

郑朗心中早就有数,司马光、王安石与蔡襄时常通信,怎能不知道呢?因此提前一个月向朝廷要求款项。就是为了预防后手的。

韩琦又回批,你说好两亿缗钱,为什么用成三亿缗钱。不行,要么今年竣工,我只能拨给你三千万缗钱,要么拖一年竣工。

蔡襄私信里却透露财政顶多是四千万,超过了,无论朝廷怎么挤,也挤不出来。若真差了六七千万缗,未必后年能缓得过来。也就是朝廷收入在下降,休想指望一年能有三千余万积余。

郑朗得知这条消息,又写了奏折,不行,黄河不能再拖下去,今年必须竣工。我虽超支,但发行国债弥补了这部分超支。若是一年年拖下去,黄河不能入济,再发生六塔河,第六埽,商胡埽决堤之事,就是你们中书的错。

若是仅郑朗一个人,也许说话当放屁了。

关健郑朗的力量并不比韩琦差,不是首相,可影响力没有几首相能及。曾公亮于是婉言上书,朝廷还是想想办法吧。这些年天气反常,要么大旱,要么大涝,要么数年京城不结冰。

至于狄青是雪,雪死了不结冰,那是笑话。

为什么治河,就是这几年天气不正常,看看这些年,黄河每隔几年便有一次大型决堤,还有干旱。有了这项工程,便不容易再出现商胡埽惨剧,况且为了节水调水,开挖了那么多蓄水湖泊,大旱到来时,也-->>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