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六百七十五章 幽兰操(下)(3/5)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 岭南有种种弊端,特别就是病患。百姓喜巫,不喜医,每年都有无数百姓因各种疾病而去世。包括韶州。看到这种情形,余靖心中着急,同为韶州的名相张九龄还想家乡变得更好,修了大瘐岭古道。可自己呢。今天所讨论的看样子牵连甚广,甚至对岭南医学发展都会起到极大的帮助,再者郑朗此时在两广威信越来越高,会扭转两广这种落后的医学观念。

因此备下笔墨,开始记录,怕自己一人记不下来,又派人喊了小吏过来帮助记录。

但主要的还是针对疟疾。

包括本草纲目里的常山汤。

常山汤也不能根治疟疾,可是正因为这些药方一一送到前线,起到延缓作用,吊住了许多将士的姓命。

并且这几天的讨论,一张张药方传了出去,几乎成了中医界的一场盛典,最后周边许多州县大夫一起跑到桂州来,一是想看看郑朗的样子,二是心中佩服郑朗,果然是宋朝学问最好的人,连中医居然也懂得不少,三是想过来学习。

接下来几天,郑朗几乎闭门不出,专门与大夫们交流,晚上又抄写《本草纲目》。直到洪州将那些药玉运过来,郑朗这才出门观看。看了看,有许多器皿不标准,不能用了。将这些器皿丢弃,留下一部分有用的器皿,接着又命人搭建几间屋宅,准备试验。

但防止万一,依然钻进各种古方里研究。

又自特磨道到桂州开设一条通道,提高传递速度。然而一天天地传来不好的消息,每天都有上百名士兵死在病魔下。

急切之下,郑朗写了一封信,让使者送到大理,将滔天的怒火发泄在段思廉身上,为什么你们大理敢收留我朝的叛党,若再收留,请等着我朝大军你们的大理城。

这封信也暴露了郑朗失措的心理。

宋军迫于疟疾撤回特磨寨,大理不可能不知道,有了这个天然的保障,大理会害怕吗?

郑朗确实似乎在走火入魔了,即便没移氏来看他,他都恍若不觉。余靖摇头,郑朗用心是良苦的,但这个疟疾自古就成为不治之症,想短时间治好,怎么可能呢。

因为这个疟疾,广州那边水利的计划也拖了下去。

眼看到了七月,朝廷闻听此事,也感到急迫。再次用特脚递将大批硫酸运到桂州。

郑朗第二次出门,他在做试验,让大夫与各个小吏观看,一旦成功,不能做任何盈利,必须要普及。疟疾之痛,不仅关系到大军安全,此时每年岭南都有许多百姓死在疟疾之手,而非是所谓的瘴疠。

前面看懂的人不多,是用高度酒与硫酸起反应,蒸馏乙醚。因为乙醚沸点低,容易爆炸与燃烧,所以蒸馏过程非常麻烦。而且此时高度酒里成份非常复杂,酒精含量不纯,未必能成功。

经过两天时间,几十次研究,中间发生了两次爆炸事故,有一次爆炸掀起的气流将郑朗的脸都刮伤了,终于研发成功。

余靖闻讯后赶过来,看到郑朗的样子,吓得一大跳,全身焦黑,沾满了烟尘,脸上还在滴血,说:“行知……”

“安道兄,别打扰我。”郑朗粗暴地说。

接下来最重要的一道关卡,便是用乙醚处理青蒿。

处理后,用一个个小瓷瓶子装上,再用软木塞住,紧急送向特磨寨。另外又写了一份说明书,说明大约用量,不知道啊,于是这个用量十分古怪,上下相差了近十倍。

无奈的办法,死马当活马医,只好用染疟疾的兵士做小白鼠了。

药剂送走,郑朗目送着兵士与马越去越远,心里面在做祈祷,这是最后一个措施,若没有效果,两广开发,将会变得困难重重。

然后坐在桂州等候消息,继续与大夫们讨论病理-->>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