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当时想到一句话,这曰子没法过了。
停,停,投降,朕投降,停授宣徽南院使。那也不行,现在投降晚了,得将张尧佐撵出京城,不能与后宫往来,不然你休想散朝。
赵祯被他大嗓门估计震晕了,不但同意包拯之谏,最后还当场做了一个震世赅俗的保证,以后若再给张尧佐升官,会先征求台谏官的意见。
那么皇帝成了什么?
回到后宫,张贵妃不服气,继续闹,赵祯一边抹脸上的口水,一边愤怒的喝道:“你只知道要南院使,不知道包拯乃是御史吗!”
有没有结束?
小菜才开头呢。
……一把大雪翻飞,看着雪,崔娴说道:“官人,明年会是一个丰年。”
实际这句话说得十分心酸,若是丰年,自己的丈夫便会少烦许多神,黄河决堤,那些天丈夫吃不安,睡不眠。而那些言臣说丈夫不管事,丈夫做的事,看到没有?
郑朗默默道:“希望吧。”
雪越发下得大,天色渐暮。
ps:这一卷到此结束了,史实多,有些乏味,所以最后七章用快进手法写的。下一卷昆仑关会更精彩些,在下一卷郑朗会有儿子,一个身份让他很头痛的儿子。顺便说一下包拯,实际张尧佐担任三司使是不合适,那个四使是虚职,包拯们太过于重视了。真实的历史,这一次水灾严重之极,米价每斗突破两百文,国库无粮可用,上百万的灾民也没有安置好,但我翻遍了宋会要,续资,长编,宋史,食货志,却没有看到一代名臣包拯、唐介说一句关于灾民与黄河的话。孰对孰错,各位大大们自己评价去。故事内容不精彩,但可能是起点展现北宋全方位的第一本书,各位大大,原谅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