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适不会想到郑朗心中居然是这个想法,此次下去略有些麻烦,决堤泄洪,肯定有百姓反对,弄不好就有言臣弹劾。但只能做得好,就是一个政绩,不亚于下去镀金。郑朗对他没有太排斥,与吴育等人截然不同,应不会害他。
不过看着这个地图,心情有点儿复杂,这得花多少时间才能绘制出来?皆说这两年天下大治,也没有看到郑朗做多少事,要么就是一个银行,可想取得效益还早着呢,要么就是一个农田水利法,也不过是在范仲淹重农桑法令上延展出来的新法。但天下居然就变好了,看到这十几张地图,才能明白天下为什么变好的。
不是不言不行,做了,做了很多,只是大家没有看到。
怀惴着地图,与王素离开京城,立即去河北,主要还是北流,不象原有的黄河,有着悠久的河床,许多河段乃是黄河自己开出来的,河段浅,又有一些官吏与当地大户不合理的堵堤,造成河面狭窄,故水势一大,更容易引起灾害。
大片大片的泄洪区被放开,自京城东面开始,一直到黄河下游地区,郑朗所绘地图上一大半所选的泄洪区几乎全部打开,水势下去了。有水灾,可不严重,仅仅局部地区。
似乎是一个好办法,更没有人想多事,提北流一案。
郑朗心里面很清楚,未必是好事,大多数地形经过蓄水后改造,能有一些收成了,下一回这些百姓还会让官员打开河堤放水泄洪?即便是今年,也有部分言臣进行弹劾,让郑朗压了下去。以后呢?年收成四五斗的地不稀罕,年收成两石的地,会引起多少争议?
暂且不管,那时估计自己多半不在京城。
八月到来,郑朗去了郊外,看了看棉花收成。
最适合河北地区种植的乃是北美洲细绒棉,不可能得到它们的种籽。岭南粗绒棉好,不挑地,只要经过数年进化,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可以种植这种棉花,但是产量低,棉纤维质差且短,连做棉布都必须加以蚕丝,才可以织出精美的布匹,否则布质会很次。于是让王素从西域弄来长绒棉,看看能不能种植。
培育数年,没有成功,甚至结出的果实产生严重变异,倒是从江东带来的粗绒棉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慢慢适应河北的气候与地势。看了看樊家那块地的棉花,郑朗苦笑了。
几个陪伴的大户主也笑了起来,难得的郑朗吃憋。
不过他们的所作所为,终于让赵祯注意,不会几年辰光就会将所有北方种籽改良的,但在局部地区产生了作用。于是授其数人子女官职,是职官,表示朝廷对其义举嘉奖。
郑朗又转到高梁地。
长势很旺盛,反正是玩票姓质,每年砸上几万贯钱,一户不过分摊几千缗,不多,权当到京城各个行首哪里过了几夜。于是怎么好怎么办,但郑朗还是很不满意。
天气渐渐没有那么热,初秋的风吹来,略略有些清凉的感觉,郑朗向四下眺望,这一块广大的读力区域除了高梁棉花外,还有豆,北方秋收的主要粮食便是豆与高梁。
其实是不对的,应当是玉米。
返回京城,继续观注水灾。
灾害比他想像的要严重,尽管使用了郑氏泄洪法,不但不是治本之策,连今年的本也没有完全治。大雨还在陆续的下,一直到九月份,京城依然在飘着连绵的秋雨,大面积的泄洪,起到一些作用,黄河还是陆续出现一些小型的决堤,多数低洼处出现内涝。还有一处挡水土堤偷工减料,泄洪时土堤崩塌,导致后面不相干的两万多亩耕地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