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计划有无限变数,也不需要。
郑朗采用的是洪秀全攻打南京城之策,火药。
南京城墙远比贝州城墙高大,洪秀全不能克,最后手下想出一策,从城外盗了棺材,棺材里装满黑火药,利用棺材密闭空间,增强黑火药的气压,将高大的南京城墙震垮。
这也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利用黑火药爆炸时所产生的气压,震塌城墙的战例。虽然它出来得很早,但一直没有全面的认识。否则人类历史还会大幅度的改写。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也没有那么简单的,比如南京城的中华门,放再大的棺材下面,也未必能震塌。
这肯定还有其他的内幕,比如墙基在薄弱处,也就是泥土潮湿,城墙经过多年演化,没有那么坚固,或者其他种种,史书并未记载。倒是时恒接到郑朗嘱咐后,与他那个小姨子一道骑马去了一个煤矿,试验数次,取得一些详细数据。
早上在空战,郑朗却暗中派人在下面安排。
他不会学习洪秀全,从城中盗死人的棺材,而是刻意打造几个沉重的木箱,远比棺材大,里面放满黑火药。木箱也是精心设置,四周与底下更厚,只有正中上方的木板比较薄,保证爆炸时,气压对准上方城墙冲腾。
不仅是这样的。
第五天又在南城门外发动一次佯攻,气艇掩护,打下木桩,准备建造数个高台,强行登城。但在城中叛军反抗下,未能成功,仅是几个木桩扎了下去。
足矣,这些木桩便是标住,不然人在下面,无法准备测量城墙的位置,偏上一点点,气压冲出地面,而不是冲向城墙,就产生不了作用。
兵士,将火药装满,导火索用竹筒引出,里面用糯米汁石灰,将泥土夯实。再将泥巴灌上生石灰、糯米汁,在外面密封,甚至还搬去几块石头,使通道更坚固。徐徐退出,一直退到十五米开外,才停下夯实工作。
三条地道准备就序,兵士鱼贯退了出来。
郑朗看了看太阳,北边对射得热火朝天,南面却是静悄悄一片,有几只小鸟好奇的飞过来,在天上盘旋,看着大家用婉转的歌喉鸣唱。冬天的严寒渐渐过去,空气里还有一些峭寒,但能嗅到春天醉人的气息。
郑朗喃喃道:“一将功成万骨枯啊。”
无论他怎么放过,今天必将死很多很多的人。
说完,手一挥,兵士点燃导火索。
郑朗喝道:“捂上耳朵。”
没有在石门川用的黑火药量大,但密封姓比石门川更强。若是有黄火药效果更好一点,但没有雷管,只能望洋兴叹。
不约而同,三声巨响传出。
三个爆破点效果各不相同,一个爆破点虽用木桩校正过,可不知哪儿出了错误,爆炸的方向偏向城外,带着无数泥团飞向天空,城墙摇了一摇,居然安然无恙。
还有一个爆破点对准城墙,但因为城墙过于坚固,只塌陷了一部分,出现一个小豁口,起效果了,但不是很大。豁口太小,只能通过三四人而己。容易让敌人堵上。
但另一处却起了作用。
巨大的冲力腾向城墙,这片城墙就象沙子堆砌起来一样,摇了一摇,迅速塌陷,出现一个宽达四米多的大豁口。足够了,此时叛军主力在北城,南城叛军并不多,而且也吓傻了眼。
刚才爆炸时,强大的气流冲起,有的兵士居然被气流吹到高空,发出惨叫声,跌到地上,一动不动。还有的士兵直接被倒塌的城墙埋了下去。即便有少数叛军将领脑袋清醒,喊话命令,可是兵士耳朵震得嗡嗡作响,也听不到了。
机会转眨便逝,一旦反应过来,用木栅将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