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赵祯朝在经济思想上能让郑朗重视的只有张方平一个人。
其他有或者提出什么,皆没有具体的细节,要么旧章陈俗,要么空阔不实用。
况且即便郑朗相信张方平,张海又如何谒见张方平,两者地位悬差太大,张海的造反者身份也会让人忌惮。
因此,张方平来到驿馆,张海一五一十地说。但严格遵从着郑朗的吩咐,不往深里说,包括在边境上遭遇强盗的事。
张方平将张海的话传到皇宫。
消息不大管用,有的事就发生在契丹南京皇宫之中,连郭逵若不是听郑朗事后交谈,都不知道,况且张海。
因此赵祯还是不解。
但得做一做样子,顺便再派一使,与郑朗做一番详细交谈,什么情况都得知了。于是议派使者事议。
就在这时候,京城传出一条爆炸的消息。
郑朗不但主持契丹科举,还担任了契丹的太傅。
契丹怎么会轻易放过郑朗,双方斗智斗法,不知道郑朗有什么想法,一开始不能强迫。于是用了此计,然后通过榷场,将消息向宋境散发。再加上一些有心人的安排,传得很快,迅速入京。远比契丹人想像的快!
张海呆在驿馆,没有限制他的自由,只是按照规矩不能回家。平时无聊,也去酒栈吃喝玩乐。无人过问,何必与他一个小人物计较?
然后就听到这股传言。
他出身仅是一个四等户,不算太好,眼界也没有那么高。可简单的道理还是懂的。郑朗是宋朝使节,为了安全,权宜从事,配合一下契丹人批阅试卷可以的,但不能主持科举,更不要说担任契丹太傅。最少有一点,郑朗气节失去。
自己递了郑朗的信,为什么传出这股风言?
如果郑朗失去气节,即便回到宋朝,凭借这一缺陷,他一生有可能都休想两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