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无奈,北方地瘠,想种粮食,终不及南方,更不会出现南方大片鱼米之乡的富饶景象。但不是没有机会,我马上会派人着手第一个安排,十几年后还有第二个安排。请大家耐心等待。并且我身份决定我不能只看到我们一个村子,还有其他,更多。莲藕的事我疏忽了,郑耆长,你明天与郑伯一道替大家量一下,大家也退让一步,划分好疆界,用绳子拉直,以此为界,省得产生纠纷,让村民不和。不值。

说着让大家散去。

又吩咐明天宋伯多退让一部分莲藕塘出来。

怎么办呢,反正也不指望它发多少财,得带一个带头作用。

剩下的事交给郑耆长去办,他是村长,又是耆长,这是他管辖范围。

但对崔娴说了一句:“看一看,大者为国,中者为州,小者为家为村,一个村子不注意,都会产生麻烦,退让如此,还有村民怨言,况且国家。申公评价希文迂阔了,中的也。”

治理一个国家,那有那么容易的?

想到范仲淹,郑朗又写了一篇奏折给赵祯。

范仲淹到陕西后,新政失败,心情不好,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朝廷为了照顾,秋风一起,便将他从陕西转到天气较暖的邓州。这次倒不是为了贬官,而纯是一次照顾,赵祯仁爱的表现。

郑朗在奏折上说,虽新政失败,范仲淹还是一名良吏,又是南方生长,不耐北方苦寒。估计范仲淹看到这篇奏折后多半不乐意,受寇准影响,朝廷诸官还继续以北人为贵。范仲淹也以北人自居,实际宋朝大一统许多年,何来的南北之分?

后来范仲淹继续飘啊飘的,心情不好,居无定所,省吃熬穿造成营养不良,在青州又遇大寒天气,多年寒气侵害,病情加重,不久便去世了。

因此,郑朗上书,进谏让赵祯将范仲淹放在富足的东南,无论出任苏杭大州府尹,或者任江东与两浙转运使,也是一种照顾的表现,还能量才施用。再说新政虽有朋党之嫌,却非范仲淹本意,他治国救民的良苦用心,不能否认的。善待范仲淹,也是对道德的嘉奖。

老范忧国忧民,乃是唯一的真正君子,至于其他人……就当好玩的,包括马上的尹洙。

不然让他到处飘,即便是飘,活动范围不能太大,就在江东两浙转,省去许多飘泊之苦。

崔娴说:“官人,人皆称王子明王旦度量大,官人度量也非同小可。”

“我那敢与王太师相比?”郑朗说。心里道,娴儿,你不懂的,后来提到范仲淹这三个字,不是名字,而是代表着神圣、高洁、昆仑山的白雪,有几人敢亵渎?

但老范真的不错,德艹他说第二,举宋三百年不会有人敢说第一。

吏治也有些本事,而且他在东南,不在朝堂,欧阳修他们会自动成为萎哥,便不会翻风倒浪,弄得朝堂不得安定。

接着又写了一封信给王素,让他秘密派人从吐蕃回鹘,弄一些草棉子种籽过来。南方都是粗棉绒,质量不好,倒是西域多是长棉绒,所以制出的棉布十分精美。而此时江东想要织棉布,必须缠杂蚕丝,不然织不出美妙的布匹。

让王素弄回一些草棉籽,再将江东的棉花往北方移载,看谁的效果好。这有一个适应过程,反正自家不愁财帛,便用自己的田地做试验。但警告王素不得将这件事传扬出去。

若要移载,种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河西走廊与银川平原远比内陆更适应。从进化学角度分析,关中又比河南山东适应。关中无所谓,河西走廊与银川平原却在元昊手中控制。

一旦有布,有了粮食,有马匹,这个国家会更加强大,也会更凝聚成团,不容易对付了。

王素不错的,他在樊楼刻意提到王-->>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