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四百九十七章 推手(下)(2/3)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始贵,于是又授予一些有大政绩的官员,后来发展今天,外放发运转运使与知州多带馆阁官,那么在馆阁里勘磨失去意义,也失去奖励的含义。

这一条那天郑朗说宋朝时弊时,也提到过。

欧阳修提出来本义不错,可不能一棍子全部打死,自此以后,馆阁就是馆阁,非馆阁人士无论立再大的功劳,那怕是升官优禄,也不得带馆阁职务。你是从馆阁里出来的,当然不用担心,可别的官员不会这样想啊。

要么说不能冗杂,勿必慎重,还有一说,一棍子打死,会有多少人记恨?这些账不会算到欧阳修头上,而会算到整个君子党头上!

杂七杂八地说下去:“臣见近年风俗偷薄,士子奔竞者,竟有偷窃他人文字,以谒见权贵以求荐举,如邱良孙者。又有广费资财,多写文册,事业又非己出,而惟求势门,曰夜奔驰,无一处不到,如林槩者……这一段很正常,用人家的文章冒充自己写的以求升官发财,终是不好,又不正常了:“又,臣见近降诏书,不许权贵奏子弟入馆阁。此盖朝廷见近年贵家子弟,滥在馆阁者多,如吕公绰、钱延年类,尤为荒滥,所以立此新规,革其甚弊。”

不但吕家悲催,连钱家也悲催了,这两家那一家没有很高的声望?钱家不如昔,但郑朗在杭州,心中很清楚,依然有着很高的人气。

“又有张子奭者,其祖张齐贤本不学无术之辈,乃太祖太宗垂幸,于是为相,至于子奭,已成纨绔,朝廷厚其贵家,用其使夏,以至丧权辱国。臣谓今后膏梁子弟,既不临居清职,则前已在馆阁者,虽未能沙汰,尚须裁损……”

郑朗听得瞠目结舌。

张齐贤乃是宋朝的一个奇人,饿得没办法,拦住赵匡胤,说俺有好计策,手划十策,赵匡胤认为其中四条是对的,但张齐贤坚持己见,俺十条全是好的。赵匡胤气得要杀他,被人拦了下来。事后想一想,不管计策是好是坏,但胆量不小,于是向赵匡义说了这件事。后来赵匡义用其人,让其科举,考中进士。

这个进士多半是照顾的,所以有欧阳修不学无术之由来。但张齐贤在相位上很能干,也能称为北宋前期的一个贤相。就算不学无术,也不是你现在的欧阳修能攻击的。

张齐贤什么都不是,更况论其他权贵。

听到这里,郑朗总算听出来,权贵一无是处,老百姓小吏更是一无是处,进士多半也不值钱,什么才是好的,只有象范仲淹与欧阳修在馆阁里正式勘磨过一段时间的官员,才是最贵,才是真正的士大夫。

你若是纯粹的言臣,胡说八道可以,但还有新政啊……滔滔不绝,终于进谏完毕,还有呢,蔡襄等人,再次站出来进谏,但他们稍微好一点,只针对张王二人,认为朝廷处理太轻。连续六封弹劾奏折说完,赵祯也无语。

可没有结束。

包拯站出来,将事情经过再次说了一遍,弹劾张王。但说得中规中矩,毕竟他也在事中。

这也是郑朗要的效果,只要有包拯,张子奭和王正伦这两小子就休想得好。

接下来又从御史台站出一人,李京。

包拯弹劾能理解,不仅是弹劾,还是自辨。可李京……此时,因为君子党的一些作为,御史台与知谏院产生分岐。王拱辰就是一个典型的投机分子,看到范韩郑三人归来,君子势头大起来,于是与君子共同弹劾夏竦,但看了君子的行为,包括郑朗袖手旁观,他心中有底,开始倒戈。加上欧阳修天天找麻烦,王拱辰更加不快活。

此时两大言臣系统已经在分裂。

刚刚欧阳修还弹劾了御史台,为什么李京要替知谏院说话,配合知谏院倒张子奭、王正伦?

赵祯也狐疑地看着御史台的一批人。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