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四百六十一章 大计划(三)(2/3)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情,但由于准备六百万贯,收购了大批粮食,陆续向各地运送,君臣心始安。所以赵祯十分感谢郑朗。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是臣的本职。陛下,也勿用担心,今年秋后也许会很艰难,明年情况便会好起来,一旦诸仓成立,旱情缓解,北方多仓,陕西又有三白渠,天下可安也。”

出了皇宫,到了中书。

中书省同样愕然,速度太快了。

交接完毕,处理公务。直到下值后,才问了一下议和的情况。果然说法很多,但总体分为两种说法,一种是国家困弊如此,和为上,某些人不识大体,在枝节上一味纠缠,导致和议不成,若是西北再爆发战争,国家危矣。这种说法占了主流。还有一种说法便是冒着风险和可以,但不能这样和,太屈辱,失了国家颜面。

郑朗只听,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其实这时他步子再跨大一点,能拢络一批官员围绕在他身边的,可他不喜结党,连结朋都不想,所以在朝堂上还是一个另类的存在。

第二天郑朗来到都堂。

赵祯与诸相陆续到来,赵祯看着郑朗说道:“郑卿,西夏来使快十天时间,郑卿如何看?”

这样拖着不是办法。

郑朗说道:“请陛下先将西夏使者吕尼如定聿舍、寮黎罔聿环、张延寿、杨守素以及我朝派往西夏的使者邵良佐传来。”

“准,诸卿,去紫宸殿。”

不能在都堂谒见外国使者,因此众人要挪一个窝儿。这也是礼制,虽繁琐,可正是这种繁琐的礼制成为封建统治的一种核心,一种大义。

转到紫宸殿,诸人再次坐下,一会儿四名西夏使者与邵良佐被带到紫宸殿。

郑朗看着杨守素,说道:“杨守素,没有想到你我又见面了。”

杨守素看到郑朗,头很痛,拱手客气地说:“见过郑相公。”

“你们代表西夏来和,我不反对,只是有三件事没有弄清楚,所以代陛下问一下。”

“请问那三件事。”

“在你们西夏谋反之初,称呼你们国主为兀祖,”发音很相同,郑朗不得不要来一枝笔一边说一边将这几个词写下来,同时说道:“我朝君臣耻之,改成吾珠,吾卒,兀主等等,定川寨你们西夏人大败而归,我曾几乎率兵差点攻破你们灵州城,惧怕我朝再度发兵,你们西夏主动将这个兀祖改成兀卒,然而我们陛下挂念亿兆苍生,不以战胜者自居,诚心派出使者与你们西夏议和。于是你们西夏认为我主软弱可欺,改成吾祖。没有关系,但以后这个国书怎么写?难道让我主写大宋皇帝至西夏吾祖元昊书?”

韩琦低下头窃笑。

那成了什么,元昊是名义上赵祯的儿子,实际成了赵祯的爷爷。

郑朗又说道:“你是汉人,应当知道汉家制度,君是父,臣民是子,你们元昊成了我主的祖,那么我们整个大宋亿兆子民,包括我与诸位相公在内,岂不是凭空多出一个太祖父?敢情我在西北浴血奋战,原来是以上犯上,与太祖父打了近两年时间。”

晏殊说道:“这是音译,可着元昊改之。”

“晏相公,我也正准备说,琢玉需要玉匠,打制家俱需要木匠,修建墙壁需要泥匠,少年时我曾用竹筒做笔筒,以求雅致可观,但不敢用玉,因为竹筒价贱,刻坏无妨大雅,若用玉,一坏,损失惨重。一玉如此,况且国家。我虽不才,但敢问晏相公、章相公、贾相公、杜相公、王相公、任相公,行军作战,与元昊斗智斗勇,诸位相公可及我否?”

郑朗很想骂一句尸位素餐。

忍住。

想做事便不能吵,吵来吵去图增烦恼,反而什么事做不起来。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