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又是假和?”
“我想会的,若是真和,他们会派出使者直接来京城。”
“还要战啊?”
“战不久也。”严荣低下头开始吃东西。
“为什么战不久也?”
严荣不答,继续吃东西。
“说话啊。”
“冗。”
陈小娘子有些头晕,问:“冗什么?”
“唐朝从江南将一斗物资运到长安,所需也不过三十文左右。如今自三门峡往西,自古以来所开渠道多已壅塞,但费用不过两倍,再往泾原路,再需两倍,四倍足矣。仍今运费是唐朝的十倍!六倍到了哪里?”
“哪里?”
“太宗用兵西北时乃国用不足,于是支取盐酒茶,发引加仆,鼓励商人将物资运向西北。时乃特例之举,为什么后来一直没有中断?”
“为何?”
“豪强得利也,不想它中断之。于是费用之损三四倍足矣,变成十倍。昔日我在太平州曾问过先生,于西北用钱帛购粮,盐引茶引酒仆归朝廷所得,不但西北能得到好粮,朝廷用度也会节省。先生说,是如此,一旦执行,豪强受损,天下哗然,谁敢执行也?西北用兵三年,费用多支出近亿贯之数,朝廷不堪重压,和必然也。”
解决方案是不是很简单,很多弊端都是如此,皆能用很简单的方法解决,为什么不去做。是简单的背后,藏着很复杂的背景。因此绕来绕去的,只好开田开三白渠,从当地将粮食问题解决。
陈小娘子默然不能语。
然后抬起头看着北面皇宫方向。
杨守素从容答道:“禀陛下,两国交战,民不聊生,我主已有悔意,但怕朝廷拒绝,空遭羞侮。想到缘边四臣,唯有郑朗功劳最高,又是西府副相,故让臣来到渭州,试探郑朗口风打开缺口,抚平创伤。”
“你是汉家好男儿······为何事贼……”赵祯叹息道。从容化解,应答十分得体,这也是一种本事赵祯起了爱才之心。
杨守素怎能回答?
赵祯这种温和,也是一种人格魅力,但开出的弓,没有回头的箭!此时,杨守素心中略略有些惆怅。
“元昊是真和或是故伎重演?”吕夷简问道。
“不真和,我怎敢赴京?”
“若和,请他写服罪折呈上京城。”章得象说道。
“和乃两国之民好也,若是服罪大夏民不服主会为难矣。”
“元昊要怎么才能和?”晏殊问道。
“陛下诸位相公,臣只是奉国主之令,前来渭州与郑相公面谈,也没有想到郑相公将臣送到京城,于兴州未曾谈过具体条款,陛下想要化干戈为玉帛,臣会立即返回兴州,对国主通知让国主拟定条款,再来京与诸位相公议谈。”
咱还是快点跑路吧。
京城是好,但不是俺呆的地方。
“诸卿你们看如何?”赵祯向诸位宰相问道。
几个宰相想了一会,晏殊说道:“这样也好,只要元昊上书认罪,可以议和。”
其他几位宰相随之附和。
赵祯看着几位大佬,左手在桌案下面握着郑朗的密奏,这时,突然觉得很荒唐。
呆了呆,说道:“杨守素,你远道而来,车马劳累,既然来到京城,我与诸卿也要商量一个草呈,让你带回兴州,朕派人带你去驿馆休息吧。”
想回去,那有那么简单。
派人半拉半强的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