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和啊······”郑朗玩味地敲着桌面,不置与否。
“郑相公去年释放我国太子,就存了议和之心,为什么我来议和,郑相公不信?”
“我说不信了吗?”
“杨守素,说一个故事给你听,有一人得到三百两银子,无处可藏,将它埋到地上,但还怕人发现,于是写了一块牌子立在地面,上面写到,此地无银三百两。”
渭州一干官吏大笑。
然而郑朗没有揭破,沉思一会儿说道:“不是我不信,你们西夏人恐怕是世界上最不讲信诺的人,让我如何相信?不过也难怪,人无信而不立,你们西夏人只是一群不知好歹的饿狼,那有资格称为人类呢?怎能叫一群饿狼遵守信诺。”
“如果那样,只好开战。”
“战就战,契丹与我朝重新议和,不知道你们西夏人用什么来与我朝开战?用你们的骑兵吗?还指望着三川口十几万军队围攻一千几百名宋军,好水川十几万军队围攻七千名宋军的事发生?先是我朝不备,才让你们西夏人得逞。便宜只能捡一次两次,还想捡三次四次?”
去年冬天两战胜利,宋朝便拥有了谈判的资格。
但郑朗心中苦笑,不是自己开了金手指,甚至数年前开圩开海外之矿,使朝廷钱粮比史上更为充足,又利用历史知识,两胜石门川,元昊还真得逞了,便宜捡起来没完没了。
“若那样,玉石俱焚,是郑相公愿意看到的?我不相信,即便朝廷有能力将西夏灭国,大不了国主潜回夏州,卷土重来,贵国恐怕民不聊生。一旦国家衰弱,契丹人看到有机可趁,会不会遵守盟约?”
颇能说的。
郑朗莞尔一笑,道:“似乎如此,但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你也是读书人,应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当真你们那个元昊国家灭亡,潜回夏州还能卷土重来?项羽何必自刎于乌江河畔?”
乌江颇是让郑朗感到遗憾,鸡公山与乌江便是在太平州的江对面,因为朝廷官员不得越界的制度,郑朗没有前去瞻仰。
“未必。”
“杨守素,你不相信,我欢迎你们西夏人开战,来吧,放胆向我泾原路发起进攻。”
杨守素有些焦急,这样下去,无法进行谈判,于是说道:“郑相公,不瞒你说,我朝野利仁荣新薨野利旺荣与野利遇乞想要叛反,被国主斩杀。百姓也民不聊生,国主十分后悔,这次和谈是真心的。你所著的一些书籍我也看过郑相公素有慈悲之心,为什么不能让两国和好如初?”
慢慢的讲道理,讲完道理,郑朗还不同意,将消息带回去,三军激愤,那么士气便有了。和谈是假的,争是的出兵大义。
若郑朗真相信更好一旦相信必然不设备,泾原路总共才六万几千兵马,西夏举国来犯,泾原路又不设备,必然大破之。
郑朗沉思,似乎被说动,缄默良久说道:“你们西夏在我境内密布刺探,你们会知道我朝皇帝下过诏书不准任何边臣私自接见你们的臣子,或者与你们西夏进行议和……”
“凡事可破例之。”杨守素说道,心中冷笑你们缘边四个大臣,那一个将朝廷的诏书当作一回事,各玩各的,连你们宋朝的皇帝都快要拿你们四人无辄了。
缘边四人,一个比一个牛气,让杨守素看得也眼红,这样的宋朝臣子,谁不想当啊。
“难办,少年时我说过法度,有法有度,法不可破,度可松动。你们西夏人素不讲信用,我朝君臣全部万分失望,陛下的这份诏书也代表着庙堂所有人意愿,这是法,我怎么敢违反呢?”
一路郑郎早想好对策,可为了达到效果,还要吊吊杨守素的胃口。
不但吊杨守素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