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想到这个和尚,咧着嘴,乐了大半天。

但下面大炮轰起来。

说了反间计的一部分事,北方的那边不敢禀报,然后说到高衙内。

娄烟找到他,俺要出家,让郑朗莫明其妙-,并且说了一些让郑朗更莫明其妙的话。

世上没有不露风的墙,斥候终于打听到高衙内投奔西夏的事。

郑朗这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娄烟说那番话,大约是好心,自己只是一个文臣,若是高衙内拼命蛊惑元昊,将矛头对准自己,自己将会凶多吉少,所以才劝自己不要来西北。

娄烟也跟他去了西夏,不知为了什么,翻目成仇,居然让娄烟逃出西夏,跑到延州做了尼姑。

过程郑朗不想去思考,娄烟与他真的没有关系,高衙内也是一个跳梁小丑,郑朗早就不把他放在心上。

想做张元吴昊,那也得有才干的。凭借高衙内的本领,能跳出什么?

他借机说的是另一件事。

朝廷对张元吴昊家属的安排。看到张元与吴昊被西夏重用,诸臣商议后赐两人在宋境内家属大量钱米,授张元弟弟与侄子官职,希望他们家属能把他们再招回来。后来看到这一招不起作用,反而使朝廷蒙受更大的羞侮,又将他们家属关了起来。李元昊免除张元与吴昊后顾之忧,派人冒充宋朝官员将其家属释放,秘密带到西夏境内。这才派人敲锣打鼓,热情迎接。这时宋朝才反应过来,但为时已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离开。

笨拙如此。

郑朗将此事翻出,再次讥讽朝廷。

善待张元家人,用的是什么理由?想张元回头?难道朝廷缺少张元这样的人才,军事人才,张亢、张、王凯、狄青、王信、折继闵,边境良臣,范仲淹与庞籍、韩琦做得差吗?

不是没有人才,是体制造成人才无法发挥出才能。

不想改变自己体制上的漏洞,却想着这种低下的手段。

或者惩汉武帝杀李陵一家的过错,李陵是怎么被俘的,面对几十倍的敌人,转战几千里,力屈这才被执,依然没有投降匈奴后来闻听家人被害,还是终身没有替匈奴向汉朝用兵。所以才是千古之冤。张元是怎么到西夏的,又替西夏做了什么事?

或者学习三国分用诸葛一家,诸葛兄弟力保三个国家,各为其主。也是量才施用,有功重赏,有过重罚,甚至斩首。请问张元家人又有什么功劳值得朝廷赏赐。难首振托他家替国家养了一个汉奸?

后来看到没有作用,立即关押,反复无常,这是国家泱泱大国还要不要脸面?还要不要威严与信用?

见到朝廷如此儿戏又有许多人陆续的心甘情愿去做汉奸。再看西夏,山遇一家投奔宋朝,立即射杀,乞砂来降,仅来了一个光人,其家全部被元昊斩杀。由此西夏困窘,但没有多少人前来投奔朝廷。

各位大佬,看你们争来斗去手腕端的厉害,连国书都敢动手脚,为什么一遇到外国就怂了?

从开始便错误了你家养了一个汉奸,流放岭南吧,即便仁爱,也要派官府查问一下,警告其他人。对汉奸还有什么好客气的。

矛头还是直指吕夷简。

第二波轰击没有停下,第三波轰击又到来。七月,西夏两万人入侵青塞堡,代张亢为麟府新军马事的王凯出战鞋邪谷,转战四十里,又将西夏军队海扁一顿,打得丢盔卸甲,落荒而逃,将所抄的马牛全部得回。

这又是府麟路一场新的大捷。

邸报却不见其战况。

于是郑朗发难,为什么对府麟路轻视如此,虽说因为特殊需要,府州羁縻而己。但它始终是宋朝的地盘,折家对朝廷忠心耿耿,罕有人能及。这些年守卫宋-->>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