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限度利用这些蕃兵将西夏阻挡在清水河、皋兰山与阿干河以北以西一线。

缺点是这些蕃子之所以没有成势,正是因为他们各部分化,不相团结。若没有伊实济噜催毁阿干城一事发生,郑朗甚至默视着这种分化存在,以便于管辖。

忽然想到当时李世民安顿突厥降户时的困难。

任何决策当时看不出来,只有到以后,才能认识到种种弊端。

不知道自己这一变,给西北带来什么。

载歌载舞,欢庆完毕,郑朗亲自看了阿干城。

建设起来困难,催毁起来容易。

阿干城修了一个多月,眼看完成了大半,如今到处是一片残壁断垣。

拿出价值二十万贯的茶叶布帛,从泾原路抽调两万弓箭手过来,协助瞎毡重建阿干城,又沿着女遮谷到龛谷峪修建了东关堡、定远城、新城,相互拱卫,重新将清水河东北原唐朝的重关会宁关进行修葺,拱卫龛谷与泾原路的商路。

比宋朝原来的消极防御思想更进了一步,但郑朗的做法,还是一种消极防御。只是将兰会二州没有被西夏占领的各部利用朝廷的影响力,凝聚起来,共同防御,同时提供一批武器,增加他们战斗力。

泾原路并没有主动向这里设兵增兵驻兵。

兵力不足,而且一增兵,朝廷负担也会增加,不得不采用这个利弊参半的政策。

但效果马上显现出来。

看到清水河畔到处在修关城,西夏时常派出军队前来搔扰,多次被各部联合起来击败。

战争规模皆不大,反过来证明元昊的想法与动态。秋收未到来之前,他也不敢发动大规模的战役。

……

郑朗没有在龛谷多耽搁,很快回到渭州。

后方在开发,前方在继续艹练。不同去年,今年增加大量的骑兵,狄青时常带着他们自高平寨出发,沿着葫芦川北上,前往没烟前峡拉练。西夏也经常出兵,自没烟峡开始,一直萧关活动。

也就是以没烟前峡为轴心,一个在东南,一个在西北,时间拉练出击,但双方都在默契着没有出兵。

这是表面的平静,下面波涛汹涌,暗流潜伏,各自在做着安排,谁胜谁负,秋后才能看出分晓。

然而郑朗在渭州也没有呆住。

刚回来没几天,三白渠又派人喊郑朗前去。

汉朝治理关中,兴修了郑国渠与三白渠,郑国渠由于工程出了一些问题,自汉末时陆续湮塞,到唐朝时,除了上游与白渠联网的渠外,基本消失。于是唐朝将仅存的两渠合称为郑白渠,最北面为太白渠,由太白渠引出南面的一支叫中白渠,再中白渠向南延伸,叫下白渠。所以郑白渠渐渐被人们称为三白渠。

唐朝对它十分得视,建成坚固的将军翣引水坝,长宽各一百步,用块石砌筑,块石间铸铁锭连接,与郑朗提出的钱塘江鱼鳞塘十分相似。但泾水含沙太多,一些权贵在渠上肆意建造水碓、水磨,造成渠水大量流失,虽维修勤快,灌溉面积仍在逐步减小,从一万顷减少到几千顷。

宋朝时更差。原来郑白二渠可灌溉四万五千顷,仅能灌溉二千顷。宋朝做了一些修理,因为政治中心从关中转移到河南,皆草草而行,不得多少效果。

特别是因为年代浸远,地形的变化,造成泾河陡深,水势渐下,与渠口形成很大的悬差,水位比渠口低,水无法引至。到涨水时,旧渠又多河沙沉淀,泛滥成灾。

郑朗采用后来周良孺与候可的建议,自洪口筑堰壅水,也就是从中白渠开始,用堰坝将泾水拦起来,再从洪口开一条新渠直到云阳,又叫太白渠,因为地势较高,可以控制很大的面积,虽不及巅峰时四万-->>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