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人进行交易,或者贿赂契丹,元昊才真正尾大不掉。陛下,各位相公,这是未来的一个想法,千万不能泄露出去。再说寒冷,夏州北九曲地带,贺兰山到银川,下面有着许多煤炭,胜过我朝任何地区。只是元昊没有才华发现。有粮有棉有商有牧有煤,西北是不是寒酸之所?”

但全部沉默不作声。

就是好地方,如何夺回来?

足够了,让诸位大佬反思,已达到效果。

……

回到客栈,严家上下全部迎到门口。

严荣能考中进士,能取前宰相的女儿,最大的功劳是郑朗。

郑朗摸了摸严荣的脑袋说道:“你能考中,我很欢喜,以后打算怎么办?”

“郑学士,我打算先外放一段时间,再努力进修,进京参加馆阁试。”

宋朝举子通过殿试后,逐一外放,除非有大政绩,才华优秀者,如范仲淹、王安石、郑朗,想要进一步高升,还要通过一次考试,叫馆阁试,通过后可以在馆阁或者秘书省里担任一名官吏,再勘磨几年,那么会迅速青云直上。其中优秀的人,外放到地方勘磨一下,有可能就会两府。

有许多举子飞黄腾达之前,走得的便是这条道路。

因此,即便考中进士,外放为官,也不敢耽搁学业。

学习本来是好事,活到老学到老,可官员是做什么的?是治理一方百姓,保家卫国,不将精力放在治理百姓身上,继续苦读经义,那成了什么?

然而郑朗没有劝说。

恐怕是陈执中的主意,不这样,以严荣的老实与沉默,很难上位。

准备休息,忽然来了一个人,樊家小娘子,走进来,用敬佩的眼神看着郑朗,说道:“妾恭贺郑郎大捷。”

大捷,朝廷高兴,大肆宣传,京城瓦舍里为此不知道编了多少杂剧。

小姑娘越来越佩服自己这个未来老公。

郑朗无言,想了想说道:“你有没有哥哥?”

“有两个哥哥。”

“我想请他们替我做一件事。”

“好啊。”

“让他们请几个京城歌喉最好的伎子。”

樊家小娘子眼神马上变得幽怨起来,为什么要请伎子,我本人就在这里,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难道我还反抗不成?

郑朗知道她意会错了,说道:“你等一等。”

说着磨墨。

樊家小娘子抢过来说道:“让我来磨。”

磨好墨,郑朗开始书写。

也不咬文嚼字,随便的写了一出杂剧,递到她手中说道:“你将这个本子带给你哥哥,让他们再请几个歌喉好的伎子前去某一瓦舍,必须明天晚上能将这个节目上演。我有急用。”

看了看,小姑娘不知其意,但是郑朗吩咐,说道:“我马上回去。”

第二天,京城还在商议,与契丹人重新议和有什么底线。这一次,郑朗再也不发言了。

到了傍晚,递了一张拜贴给萧特默与刘六符,邀请他们去看杂剧。

两人已将郑朗当成契丹未来最重要的大臣,欣然前往。

郑朗将他们带到东角楼新门瓦子。东角楼乃是京城瓦子勾栏最聚集的地方,仅大型瓦舍便有十余座,新门瓦子是其中最大的一座瓦舍。

看到他们到来,其中一个年青人暗中点头,他便是樊家小娘子的二哥。

一个仆人挤了进去,通知老板去。

换了节目。

一个长相很干净的伎子带着两个小婢走出来,腰肢轻摆,水袖挥舞。仅是出场的曼妙动作,便赢得观众齐声喝彩。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