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到延州后,范雍派他前去鄜州,黄德和与张宗诲问刘平下落,王信恶其被执,于是说李元昊派李金明来约和,刘平让账下李康往答,元昊让刘平亲自面谈,刘平乘马入贼营,从者不得入。
他不是恶意,想一想,一个堂堂的鄜延路二号长官战争时被抓,朝廷丢了多大的面子。这是孤身一人,无奈被捉。
黄德和便说,我已经说刘平降贼,马上朝廷要制狱,赠你银钗,你逃跑吧。
这时候刘平两名手下已经从金明寨逃出,范雍也没有反应过来,只知道王信撒了谎,派人拘拿王信。会天寒,王信写信给刘宜孙说,我从太尉,与贼战不利,太尉为了将士安全入贼中与贼约和,生死不明。今天有人说太尉降贼,信当以死明之。今衣装为贼所掠,少有所济,我当力保太尉一家。
为将士约和被捉情有可愿,比在战场上活捉形象也更正面,不然刘平一家很有可能被朝廷满门抄斩。
文彦博与庞籍二人说刘平被杀害,朝廷也没有再过问王信。毕竟那时候王信名气还不显,延州要认真追究,麻烦很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王信看到朝廷说刘平牺牲,西夏人也没有宣扬刘平被捉的事,王信于是隐而不说。数年后传出刘平也陷于贼手,那时候王信已死,也立下了赫赫战功,朝廷就没有追问他有没有撒谎。
倒是王信本人因为此事,耿耿于怀,知耻后更勇,又吸取刘平的教训,成为宋朝的名将。
郑朗到来,没有发生这么多故事,但王信到了延州,听到黄德和的事后,立即上书,还是说刘平约和,但证实黄德和是诬奏。
王信的话是真是假不能确认,但黄德和肯定是诬奏了,赵祯气愤之下,命郑朗派人立即将黄德和、吕密二人押到京城。
诏书未到三川口。
夏守赟主动请往西北,命宣徽南院使陕西马步军都总管兼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其在西北的儿子夏随为缘边副招讨使。
下明诏让郑朗代天子于三川口埋骨处祭拜烈士,抚恤烈士家属,赐刘平郭遵石元孙等牺牲重将子孙官职。
但没有想到又一场战役在三川口发生。
……
卢守勤说道:“撤向延州城吧。”
黄龙川滩头离延州很近,不到十里路。
郑朗没有理他,向探子问道:“敌人有多少,离这里有多远?”
“大约有三四千人,离这里仅三十里路。”
“迎战。”郑朗说道。
撤离他不甘心,虽然五龙川离延州城很近,但这近三千人马多是步兵,仓仲之下,未必能一一进城。
他心中也感到古怪,似乎史上元昊自金明寨离开后,迅速返回国内,准备发动下一次进攻。
范雍害怕他出事,苏克青也怕他出事,察问刘平真相的同时,苏克青率几名精干的小卒骑马出了土门,没有本事深入到横山打探,但在土门听到一些消息。
元昊撤出土门后,安顿掳来的百姓,自土门起,渐渐解散军队。毕竟这么多将士在一起,仅消耗一天就要浪费大量粮草,当真象范雍奏折里所写的那样,耐饥寒?
是人总得要吃饭的,是马总得要吃草的。
何来的这支军队?
李康伯说道:“要么在哪里迎敌?”
指了指刘平那几座营寨,破烂不堪,但起一些作用,又有居高临下之势。
“休得言!”郑朗喝道。
看似好处多,有居高临下之势,西夏人全部是骑兵,在五龙川这个平原上更是他们所长,但不是如此,新败之下,士气没有恢复上来,一旦撤上了那座矮山上,有可能真的会大败。
李康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