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第二百五十二章 斗法(二)(2/5)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p>

皇权也要进行着约束,若是一封诏书,从知制诰到中书,有一环不通过,这份诏书也通过不了。但也要看,若是皇帝胡作非为,你不同意,朕就换人,一个不同意,就换掉一个,一百个不同意就换掉一百个,那么这种约束力也就失去了效果。可换成赵祯这样的明君,反而苦逼了。

简单的民主有了,利弊却无法分清。全文字无广告

下面知州同样有通判进行监督制约,除了县,县太小,再制约没有多大意思。

旨书很快到了郑朗手中,赵祯让吕夷简四个字吓蒙了头,想又没有想明白,所以用最快速度给郑朗提一个醒。

郑朗看后,很长时间不语。

若是这样上大帽子,麻烦会很大的,几个学生同样也无言,王安石道:“怎么牵扯出来祖宗法制?”

会牵扯的,若自己不作为,坐观事态继续发生下去,十几年以后这四个字会天天讲,时时讲,甚至不久后就要大讲特讲。

说道:“真套可以套用,我开了先例,以后其他各州漠视朝廷,各州未立如立,其一。”

“不会如此……”

“不会如此,为什么灾民前来拒不受。”

“是不能受。”

“都不能受,以后诏书如何执行?”

“郑大夫,你讲的不是道理,是歪理。”

“可许多人会抱有这样想法……不仅如此,未来我开一例,下面各州为了事急从权,全部漠视朝堂命令,又怎么办?”

“不漠视,圩怎么圈得起来?郑大夫,我明白了,这也是中庸。”

“不是中庸,而是远比中庸更麻烦的东西。”

“是什么?”

“内耗。”

说完郑朗写信,既然要讲道理,大家一起讲道理。

“景民原圩不足四百顷,议决五十载不决,奏折盈积如山,尺犊卷铺延千里余,而臣扩之三倍有偶,八相佛余圩陆续拓于湖泽之中,何日决之,百年千年?”

不要说什么祖宗法制,一个原来的万春圩,面积还没有我现在的景民圩三分之一大,就让你们这群大佬一吵吵了大半个世纪过去,写的奏折铺开能铺成一千里路那么长,有没有商议出来一个准确的答案?

“幽云十余州乃我朝大恨,灵原然黄河沃野之所,诸位相公,托于汝之一人,半载复之,成否?力有大小之分,财有贫富之分,奈何以一州之地纳数万九等百姓也?”

力气有大小,州的力量也有大小,一个小州居然能纳几万贫困灾民,谁能做到,或者让你们中间一个人领兵半年替朝廷收下幽云十六州与灵州如何?只有幽云十六州收回来,以宋朝的财力将故长城修一修,何必受制于契丹人?将灵州收回来,将李元昊压缩到夏银与南河套的沙漠戈壁滩上,他能唱什么戏出来?

能不能做到?

“太平州三万偶户,砌八方大圩,上下离心,奈何成之?数圩乃成,诸事安定,而与朝廷离心也,诸相当警觉也。圩方兴起,犹草木萌芽之季,何用大言谋也?”

别要说什么祖宗法制,这仅是太平州,一个三万多一点户数的小州,就想做什么独立的事都做不出来。祖宗法制是好意,也要就事论事,别给太平州这样的小州戴上高帽子。要戴也要等事情结束后戴。否则这样的小州,做这些大事情,上下离心,能不能做好?

“两圩收成未计,亩出四斛有奇,新拓耕地一千九百余顷,每年增粮七十万斛有偶,而八圩并起,成何数也?且有港口税益,此乃一中下小州为朝廷所得也,奈何事才起,诸公扼杀也?”

两圩一年最少增加七十万斛粮食,若是八个圩一起起来,会增加多少粮食?还-->>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