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第二百三十二章 割(一)(3/5)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每匹不足一缗钱。若在当地收购,好的一匹不足七百文,差的仅在五百文。

若将太平州整体纺织技术拉动上去,不要多,每匹能卖到一缗到一缗半钱,多少人家有了生路!

这是大善政。

然后敬佩的看着郑朗,有志不在年高,前几天德化一行,自己还以为这对小夫妻在做伪呢。

就是做伪做成这种地步,也够了。

“赵通判,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来学的妇女会很多,教的必然会不细,想一下子提高织艺,不大可能。不过明年我还会让她们过来,连教上两到三年,到那时候,太平州织艺才能整体上去。”

已经很不错了,赵通判说道:“郑知州,你来到太平州,是太平州百姓的造化。”

“不能夸,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什么时间我离开太平州,什么时候才能下结论。”

“郑大夫,我有一不解。”严荣说道。

“何不解?”

“江南本来桑麻业产量比北方高,一旦技艺跟上去,北方百姓怎么办?”

“咦,你过来。”

小胖子走过来,郑朗看了看他的头道:“你不但胖,而且越长越高,以后难道想让我仰望你?”

“等我长大,比大夫高,见了大夫就低着头。”

诸人看着这个憨厚的小胖子,一起笑起来。可郑朗却是很欣慰,因为小胖子这句话说出来可了不得。甚至放在原来真实的历史上,就是针对王安石所谓开源来着。

全国经济比如一块蛋糕,若干人吃,有的人吃饱了,有的必然饿着。王安石变法,是以伤害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为主,伤害贫困百姓利益为辅,中饱国家的改革,因此必然失败。

这句话自三个小三子嘴中说出来不以为奇,但从严荣嘴中说出来,很是不易。

郑朗微微一笑道,说蛋糕大家不懂的,但包子馒头大家全吃过,道:“比如一个馒头,几个人吃,这个人吃好了,另一个人必然没有吃好,你说的对不对?”

小胖子点点头。

“那么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呢,比如这个馒头本身只有一斤重,如果将它做大,做成两斤重三斤重的大馒头,那么这个人吃好了,另外一个人有没有的吃?”

“这有的。”

“慢慢来,我们还小。”

一干官吏惭愧无比的低下头。这个小字,很碜人……

郑朗眼睛却有意无意的瞅了瞅东方。

太平州条件很好的,可论前景,仍然不及东方海边那十几个州,无论那一个州,若发展起来,也远胜过太平州十倍二十倍,只是一直没有人注意。

到了城外,崔娴已将几个织女带出来。

人多,崔娴为避嫌,用黑纱做了半个面罩,从眼睛下面将脸蒙起来。

郑朗道:“不用。”

崔娴不听。

郑朗只好由她,人是多了,不是走路,走过去就算了,成天呆在那个竹棚里面,观者如山,是有些不大雅观。然而人美也爱美,仅是一个面罩,崔娴偏偏在上面绣了几朵牡丹花,还有一些黑色缠枝纹,让郑朗哭笑不得。

看到她绣,江杏儿与四儿学着,也各自绣了一个面罩,戴在脸上。

远远的就看到了这三个蒙面女郎显眼的站在诸女中间,郑朗又无奈的笑了一下。

另外悬挂着一些布帛,不多,每样仅几尺,做标本的。有绫、罗、锦、绢、绵、纱、刻丝、刺绣、丝、丝线,丝与丝线是太平州的特产,但此丝与丝线非是彼丝与丝线,远比太平州出产的丝做工精良。

这些织女都是出身于皇宫的织作女,从全国选拨而来织工最精-->>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