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第一百十五章 高山流水(2/3)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公分宽。郑朗从上午太阳日上三竿开始画,一直画到天微黑,才吃力的将它完成。

很难说值与不值,想斫一把好琴,材料充足,也要几月时间,若材料不充足,以现在的工艺与条件,有可能需花费几年辰光。

况且情义本来就是无价的,不能单纯的用金钱去衡量。

“好画,可否写字?”

“好,”郑朗答道。提起毛笔又写下了行小诗:伯牙销魂楚宫前,彩舫扬帆楚江边。

澹然碧水拽残日,曲氤环山飘寒烟。

停棹泊舟望枫晚,对月轻吟凤尾弦

曲末有客礁上赞,高山流水便不散!

还是讲高山流水知音的故事。晋国的士大夫伯牙是楚人,晋王派伯牙出使楚国。完成了差事后,省视乡里,与诸人友依依惜别,登上了楚王拨出的船只往回返程。在路上泊了下来,对月抚琴。忽然听到草丛中有动静,士兵下去,抓来了一个樵夫。问其原因,原来砍柴晚了,正好听伯牙弹琴,觉得妙,于是潜于礁上草丛中。

伯牙大笑,汝也听弹。但小看了人,此人名叫子期,一番交谈,让伯牙心折,于是为之抚琴,试其真正本领。一弄琴弦,心有高山,子期说:“美哉洋洋乎,意在高山也。”琴音一改,又说:“美哉洋洋乎,其志在水。”让伯牙更为心折,怜才意起,赠金劝其苦读。

第二次出使楚国,刻意去寻子期,谁知道子期自他劝说后,白天砍柴,晚上苦读,心力耗尽,染疾身亡。伯牙来到子期坟前大哭,哭完后说道,子期不在,谁能听懂我的琴音。将凤尾琴摔碎,自此不弹琴了。

这是琴史上的美事,可结局终是惨了些。于是郑朗诗中仅摘了前面的故事,用了便不散结束。也是取了雅意。

“好字,好诗。”卫中正喜不自胜,又说道:“小郎可否为我弹一曲高山流水。”

这句话有喻意的,我是子期,你将会是晋国的士大夫的伯牙,前途无量。

换一般人,要么真会弹起来,那就不美了。要么会悖然大怒,那更不能碰这些雅物事了。

郑朗微微一笑道:“我们合奏如何?”

“好!”

两人取琴合奏了一曲《高山流水》。此时小村庄也让他们惊动了。卫中正没有名气,可此时郑朗风头正劲,来了许多围观的百姓。但两人仿若不觉,一边弹奏一边对着微笑。

曲罢,两人再次哈哈大笑,也不告别,太俗了!

一边笑郑朗一边抱琴登上牛车,返回客栈去。

斫琴师一般琴技都很好的,自己都不会弹,如何斫出好琴,这不是后世的工业化。不过想要进步,还要另寻高人。

这次所寻访的一个人才是真正的古琴大师,高僧知日。

也是北宋时很有名气的一段传承,其源于琴师朱文济,为天下人公认为琴技第一。赵匡义将哥哥与侄子莫明其妙弄死了,怕天下人不服,于是弄出了许多名堂,替自己正名。包括对琴弦的改造,想将七弦琴改为九弦琴,想与周文王试比高低。

这一改很是莫明。本来五弦有遗音弹不出来,于是后人增二弦补阙,正好七弦,尽得音妙。而且宽度也正好,否则成了九弦,手不大的,根本够不着。或者一挤,弦与弦之间的距离同样有着严格标准,挤到一起扎窝儿,还能有什么音色。朱文济面对赵匡义的压力,始终不同意。

古琴才没有让赵匡义糟蹋掉。

其人早死,于是传其门人夷中大师。但夷中同样也死去了。夷中又将琴技传给了知日与义海,后者比前者琴技更高明,但此时去了越州法华山练琴。到越州去观摩一下琴技,那是不可能的。

可知日在京城的一家寺庙里。>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