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浅予这才心满意足地转回去,她看见一旁的司马康不受任何人的干扰,一直专心致志地读着《杜工部集》,她探了探头,问道:“你很喜欢杜甫的诗吗?”

这一问让司马康大惊,他看着对面的女孩,脸红地说道:“是啊。”

“你真是的,跟一个女孩说话都会脸红。”赵浅予笑道,“没事的,我们是同窗嘛,不过我也蛮喜欢的。”

“真的?”这司马康见可以和她聊得来,便大胆地说道:“你喜欢哪一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赵浅予答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司马康倒背如流,又道:“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赵浅予道:“不过最后一句也很好啊,‘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对。”司马康赞同道。

赵浅予又开始滔滔不绝地讲道:“杜甫的诗深刻的反映的当时的广泛的社会现实,从盛唐到中唐再到晚唐,足以可以在杜甫的诗里表现出来。即使杜甫的诗句极其朴素通俗,但足以可以见其的功底深厚。”赵浅予说道杜甫,用了两个“足以”,证明她对杜甫的诗也是很喜欢的。

司马康见到志同道合之人,倒有些欣喜,问道:“那你喜欢哪些古人呢?”

“隐居之士。”

这赵浅予的想法倒是一枝独秀,回答也非常巧妙。

“隐居之士?陶渊明吗?”司马康问道。

“没错,这种人是不与黑暗世事同流合污的,我比较喜欢。”赵浅予发表自己的意见道。

“不过你知道周初的伯夷和叔齐吗?他们也是隐居不食周粟,坚持操守,在首阳山靠采集野菜虫饥,临死前作了一首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与嗟徂兮,命之哀矣。”司马康说道。

赵浅予笑道:“我知道,还有一个典故,你知道寒食节是怎么来的吗?”

“这个好像和晋文公重耳有关。”司马康冥思苦想道。

赵浅予点点头道:“没错,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他乡,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继位,唯忘介子推,想请介子推上朝领赏,介子推坚辞不来,晋文公便亲自去请。介子推就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所以晋文公想纪念介子推,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就是寒食节。”赵浅予讲得头头是道,已然不知苏轼已经回来了,当她发现苏轼站在她的后面,把她着实吓了一跳,苏轼却笑着鼓掌道:“你讲得好。”

赵浅予只是笑笑,道:“多谢夫子夸奖。”

“好,那你就把‘寒食节的由来’罚抄三十遍。”这意想不到的结果让赵浅予吓一跳。

“夫子,为何啊?”赵浅予二丈摸不着头脑地问道。

“我说过,让你们在我离开的时候看看书,我可没说让你们说书,还有司马康你听书的,也罚抄十五遍。”苏轼说道。

赵浅予顿时趴在桌上,什么也听不进去。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