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大唐之贞元记事 卷三 第五十七章(2/3)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作气的“汩汩。”牛饮而尽之后,方才猛然抬头对视李适的眼眸沉声说道:“国朝自玄宗天宝元年设置十节度以来,实是已然埋下安史祸乱及如今藩镇跋扈之根源。一地之节度既已总掌地方政、军,安史乱后更是有了征税之权,如此形势,倘若其人一生异心,朝廷除派大军征伐之外,竟是无法可制。地方藩镇如此强势,则中央朝廷必然积弱。如此弊端不革,臣恐四镇之后更有四镇,终究是国基难安。”

李适竟似是全然不见崔破的失仪一般,只用一双厉芒闪动地眼眸紧紧盯住对面地少年,这一番正挠中他心头关节处的话语更是让登基未久、渴望大治的皇帝陛下心动不已,追问道:“依崔卿家之意又当如何行这变革之策?”

“彻裁地方节度,行诸权分治之策实属必行。”崔破不假思索道:“先行裁撤地方节度,于地方各道重设经略、观察使、道州将军等职。诸人分司军、政、刑名等权,文臣不问武事,武将绝不插手地方民政;随即朝廷当一力收回征税之权,地方所得必至京师太府库,地方但有所用,由朝廷审核之后再行调拨。如此,文臣无兵、武将无粮,地方无钱。纵使有狼子野心之辈想要作乱,则京中一纸传檄可定。如此遏止地方而强中央,方可使我大唐万世根基、永垂不朽。”

“此事早有臣子上折言说,虽无崔卿家思虑周详,但情理却是相同,只是……”言至此处,李适话音一顿,想来是忆起了当日朝臣劝阻之语。

察言观色之下,崔破已是大略知其为难之处,乃跟上一句奏道:“彼时不能行之策,此时却未必就不能行。前时天下战乱刚平,朝廷精锐又被困于西地八镇以为防御吐蕃乱我中原,大臣们直恐强行此策招致地方叛乱而天下靡乱,本是谋国老成之策;然则时移事异,此策于今时今日实是已至可行之时。”

“崔卿讲来!”

“现时,吐蕃困于黑衣大食。决然无力东侵。朝廷由此可随时调出十余万精锐神策军以为机动。有此强悍军力保证,陛下大可于淮南、江南东西、岭南四道之地先行推动削平地方节度使之策。这四道之地不曾遭遇安史祸乱,地方安定,军力积弱。纵然军力最为强盛地江南西道也不过拥兵四万众,而战力更是不足与神策诸军同日而语。四道之地各谴三万神策将士驻扎监控,地方节度纵有异心,也必然顷刻可平。待此四镇革新完毕,陛下再行向剑南、山南东西诸道推进。如此循序渐进之下,历时数年必能将南方诸道尽数牢牢控制于朝廷直管之下。介时挟此威势横扫北地,则四镇顷刻可平,我大唐之中兴实属指日可待,微臣恳请陛下三思臣之所奏,准予实行。”

“以神策军为后盾,于四道之地先行,而后逐步推进。”李适在心中默思良久,愈觉此事可行,不免大是意动。正欲开言说话。蓦然想起四镇之事,乃话锋一转问道:“倘若四镇叛军趁朕革除四道节度之时,借机做乱又当如何?”

“四镇地狭人稀。是以诸叛军只有据地称王、割据一方之意,并无争霸天下之心。彼辈每每节度更替虽是自立,然则必求朝廷明文诏书以正名分便是明证;再则朝廷德柞未衰,民心未失,四镇纵然作乱也必然难以危机我朝根本,只要南方事成,纵使北地河东靡乱,也是值得的。

况且四镇之间也非是铁板一块,只因为抗击朝廷方才同气连枝,此番朝廷注目南方。他们外部压力既除,未必就能再如既往一般。当此之时,正是朝廷借机行分化之策之时,诸般牵制手段用上,且不说四镇未必就能出兵;便是出兵,为害也必定不会太烈。当此之时,这些个代价朝廷必须要付,也还是能付得起的。而且长久观之,便是朝廷因此付出代价。也是值得的。舍得舍得,不舍那里更会有得!”

至此,崔破已将心中所想全数道出,闭言看着眼前这位执掌天下数万里山河的-->>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