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些接了秧苗赶紧插嘞!"
"用不了这么快,反正人手够,慢工出细活嘛!"
田中央的人哄笑着——反正现在没有以前那样紧张,出工的时候手脚慢一点不用担心被人说思想不好,只要在插秧的时节插完,谁也别说谁!
要是还搬着原来那一套道理来说,别人都不会搭理你。啥"众心齐泰山移"?啥"为社会主义建设尽心竭力"?不存在的,地里头就这么多活,还不让人好好休息了?以前那些条条框框别往人套身上套,已经换了天,早就不是那个时代了!
杨家几个娃儿背着书包回了家,地里还没散工,一群人坐在田头等着生产队里吹响收工的口哨,见着几个娃儿走路过来,都七嘴八舌的打听起今年初三毕业的新动向。
"小六,听说考中专的指标增加了?是不是中专容易考了?"
杨宁馨笑着摇了摇头:"这个我可不知道啦,等今年中考完了以后就知道啦。"
"奇怪,这事情连你都不知道?他们都说你是个聪明人,应该没有你不知道的事情啊!"田间的农人乐呵呵的笑:"是不是你自己念初三了,想藏私保密哇?"
杨宁馨冲那人也乐呵呵的笑:"大叔,我不想考中专,您可别以为我防着您。这中专的指标是学校给的,不单单按成绩,还得按在学校的表现,由班上提名通过,老师再进行审核评议,跟我们一点关系也没有。"
这个年代考中专,确实和以前不一样了。
以前考中专全凭指标,而且指标不是由学校分配,直接分配到生产队,让生产队审核考生的资格——成绩完全不是参考依据,最重要的就是政治方面的内容。
出身是不是贫下中农这纯正的血脉,平常的思想表现好不好,这是决定一个考生能不能去念中专的最关键的条件。考试只是走个过场,题目容易得让人吃惊,据说全是小学三年级左右的水平,对于一个初中毕业生来说,要通过招考,完全是绰绰有余。
而从七六年以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被停止的高考重新恢复了,不再是推荐念大学,必须通过考试,推荐什么的,已经成为了过去,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成了国家教育的一个重大改革举措。
随着高考的改革,中考也发生了改变,中考也取消了推荐制度,但还是有名额限制,每一次教委会分拨一定指标到学校,由学校定好名额,然后在参加中专考试的这些人里选拔出人才。
这时候的中专还算好考,录取比例为百分之五十以上,一百个参考的,能有五六十个被录取的。收到中专的录取通知书,就等于成了吃国家饭的城里人,可以拿着通知书去粮站转粮油关系,户口也迁到了城里,不用交学费,国家每个月还能发一点点伙食费给你,省吃俭用的学生基本上可以不用回家拿生活费。
最重要的是,念了四年中专以后,国家包分配工作,以后每个月都会有钱领,捧上了铁饭碗,一辈子都打不烂。
所以,中专在大部分农民家长心目里,可真是两个金光灿灿的大字,很多人家削尖了脑袋都想着要去学校老师那里捞一个考中专的指标,可是那时候的人相对来说还很淳朴,社会这时候还没有送礼的风气,老师们也没有因为收礼的习惯。家长们最多是不时去学校走走,在老师们面前混个脸熟,多陪着笑脸说几句好话:"老师,我们家里穷,想让XX早点考出去为家里挣点钱,您就行行好给她一个指标呗。"
有些家长唠叨得多了,老师心里头有点印象,到了发放中专指标的时候,自然会想到要给那学生提个名儿,只不过光是老师提名也没有用,很多学校都会让学生投票选举的方式来确定指标。
当然,首先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