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年代,麦乳精可是稀缺东西,乡下人哪里能喝得上,可是邱成才两兄弟却每天都能喝上一小杯,看得村里的孩子砸吧嘴流口水。

"嗯,我外婆真的很关心我妈妈。"邱成才叹了一口气:"她想接着爸爸妈妈来上海,可我爸爸说要退休以后才考虑,我妈也不能把我爸给甩了一个人过上海来,外婆心里总挂着这事情,总想着爸爸妈妈在她有生之年能来上海团聚。"

"唉,你爸爸妈妈也真是的,既然有这么好的条件,怎么就坚持窝在X县不想挪窝呢?你爸爸可以办个停薪留职,到上海来找工作啊,上海机会多得很,比如说……"

杨宁馨停了停,话到嘴边又停住了。

明年她打算依托上海电信开BP寻呼机专卖店,刚刚好少个稳当人呢,邱成才他爸邱兴国,一直是在供销社里上班,做惯生意了的,让他过来帮忙管理这家专卖店,可是再合适也不过了。

可是自己怎么好开口呢?毕竟那是邱成才他爸,如果是自己的亲爹,那就好说了。

……亲爹也不一定好说,杨树生就算停薪留职,也会在家里帮着妈妈开饭店,哪有闲工夫跑到上海来帮她管这专卖店。

"小六,你的意思是让我爹来上海找工作?"邱成才考虑了一下:"他也想着要出来干活呢,可是找什么工作比较好?他就会做买卖,别的都不会干了。"

上次暑假回家,邱成才听他爸爸邱兴国抱怨,说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又不能调到县城里去,到时候还不知道镇上的供销社会不会倒闭关门呢。

供销社在计划经济年代,那可是最好的一个单位,因为物资都是国家统一调配,私人做买卖的很少,基本是垄断企业。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人民思想观念更新,商店如雨后春笋,一家又一家的冒了出来,就连乡下都开始有人自己经营商店。

拿石灰把墙给刷白,摆上几个木头架子,商店就可以营业了——毕竟从村里跑到镇上去买点零碎东西,这也太难跑了,有些村子远的,起码得走十多里路呢。自家村口有个卖日杂商品的小铺子,多方便。

X县县城里的供销社总部还能维持一定的生意,毕竟大件物品,比如说电视机冰箱这些东西,私人没有那个经济实力能拿得下来,可是这些乡镇的供销社基本都是亏损,你卖茶米油盐,人家村子里开的小卖部也卖柴米油盐,犯不着跑这么远到镇上去买,除非是碰着赶集或者去镇上办事,顺道给带些东西回来。

邱兴国目前的身份是X县大塘镇供销社的经理,他脑袋瓜子很灵活,在七十年代的时候,把供销社经营得有声有色,正因为上边看中他的能力,他这才转了正,成了供销社的正式职工,后来还当上了经理。

可现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供销社当年是人们眼里的金饭碗,现在已经成了泥饭碗,要不是县城总部的商店还能挣点钱,只怕是上交财政部分保着发工资的钱都不够。

邱兴国很担心,如果县城里出了个有钱人,开了另外一家跟东风商场差不多的商店,也是啥都卖,卖得比东风商场要便宜,那供销社就只能彻底歇菜了,说不定连工资都没法保证。

他是个灵活人,也想着要到外边闯一闯,可却被他爹邱福林给制止了:"国家好不容易培养了你,让你吃上了商品粮拿上了工资,你竟然想着要把社会主义给你的饭碗给砸了,这还算话吗?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碗骂娘,我们邱家没有这样的人!"

被邱福林骂了一通,邱兴国大半年没回过神来,只是私底下和林淑英抱怨,上次邱成才放假回家,邱兴国喝了点小酒有些醉意,免不得和已经是大人的儿子絮絮叨叨的说着自己的远大理想:"都说外边好挣钱,要拿撮箕去铲钱,可你爹我只能呆在这里看着别人铲钱,自己使不上劲,-->>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