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及幼弟,便未随族人迁居,而是留居箐头村,因家学渊博,便设学馆授村中孩童文章,只因村人多贫,孩童入馆者渐少,及陆相祖父逝世,传家之业几废。

待到父亲一代,家事日微。陆喜言最初还在学馆授业,直到只剩一个学生--陆相,终只得闭馆而与村民一道开始狩猎、耕作,因是全村孩童的老师,所以很受村人尊重,所以即使耕作、狩猎不甚如意,但在村人的帮助下,生活还能够勉强维持。

陆相四岁随父识文,其母亦出于书香之家,自小在父母言传身教之下,颇为守礼,再加上长的眉清目秀,自然很受村人喜爱。

十岁随父亲上山狩猎,学射,在村人的教授之下,两年来,射术已有一点基础,身体也长高了许多,两臂均有数十斤力。

就这样,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着,岂知天不遂人愿,其母突然患疾,且还是海子医者束手无策的痨疾,所以,父亲便提前将陆相送到海子镇学习技艺,同时,也是想有人帮助照顾只有十二岁的陆相。

心情极为复杂的陆相,亦步亦趋紧随父亲在人流涌动的街道上拥挤前进,他们要到镇南牲口专市。

约一刻之后,父子二人才极为不易转到专市,只听到讨价还价声不断,“我这犊子只因劳力不够才贩卖,你只付一贯钱,哪里只值这点”,“好哩,牯牛三贯,卖与你了……”

陆相听着喧嚣人声,与父亲将牛车赶至一个角落站定,等待买主,站了近一个时辰,终于有人问价。

父亲陆喜言因急于将陆相送到铁匠铺,与买主经过一刻钟商讨,又将家里情况一一告知买主,村民大多淳朴,最终以三贯八百文钱买走了陆相父亲手中牛与牛车,父亲领着陆相对买主千恩万谢。

陆相不舍地看着买主赶着牛车渐渐远去,才在父亲的拽扯下离开牲口专市。

闹市边上,父亲陆喜言带着陆相坐于街边茶馆,要了两大碗茶就着两个窝窝头囫囵吃了。正欲起身走出茶馆,见一身着青色锦衣的中年男子迎他们而来,不时打量着陆相。

陆喜言攥起陆相便欲走过,青衣男子对着陆喜言开声道:“老兄何往,何不再饮一碗热茶”。

“我父子已吃过了,先生慢喝。”陆喜言继续向前走去。

“看令父子行色匆匆,不敢打扰,但请稍待,我有一事与老兄相商。”

“先生有何教言,请说”,陆喜言只得拉着陆相停下。

“不知贤父子大名,居于何地,我见令郎灵秀,不知可曾读书,小犬顽劣,与令公子年龄相若,欲请小兄弟伴读,不知可否。”青衣男子抱拳而言。

陆相还不待父亲回答便急说,“我马上要到铁匠铺干活了,不能陪别人读书。”想着母亲的病,陆相希望快些学到技艺好到绥汐县兵器阁挣钱。

因为他听说书童都是大富人家买来陪公子、小姐读书的,没什么钱不说,还不自由,动辄大骂,他心中自然不愿去当书童。

父亲陆喜言却有几分意动,想着近年来已不曾教授陆相文章,只因将携妻就医,所以送陆相入铁匠铺习技,好使其有一技之长,而陆氏祖上为官,读书出仕想法不绝。伴读虽不甚体面,却可使陆相继续读书识文。但因不识青衣男子,更不晓其真实目的,所以不敢贸然答应。

“先生高姓大名,府居何处,家小子虽说初识文字,但恐不能使公子有所助益,不敢应承。”陆喜言面有难色地向青衣男子言道。

听及陆喜言语,青衣男子面露遗憾,“鄙人黄仕璀,举家初临绥汐,人地生疏,百无聊赖,今至海子办事,见令郎钟秀,故发冒言,失礼之至”。

接着又道:“我事已办完,不日将返绥汐,贤父子他日如到彼处,可至止戈轩找我。-->>

上一章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