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受命告发蓝玉蓝玉在私第蓄养家奴披甲,将有变。又拘审元将纳哈出之子察罕,追讯蒙古降将与蓝玉来往事。朱元璋以谋反罪将蓝玉处以磔刑,牵连到十三侯、二伯,前后诛杀二万余人,军中为之一空。和胡惟庸一案同样编造了里通外寇的所谓证据,而编造的手法比之胡惟庸一案更差,在明末谷应泰所著的《明史纪事本末》中就公开怀疑蓝玉的谋反的真实性,谷应泰指出蓝玉之死是由于朱元璋“遂疑尾大之图”属于“傅会难明之事”,最为朱元璋隐讳的《明史》作者也不相信蓝玉的谋反,仍把蓝玉归入本传系列,而没有像胡惟庸那样列入奸臣传中。

蓝玉死后不久,定远侯王弼就对傅友德说:帝晚岁峻诛杀,我辈几无噍类矣。结果,谈话被朱元璋侦知,王弼赐死。王弼人称“双刀王”,骁勇善战、万夫莫当,连常遇春都对他敬礼有加,女儿嫁给朱元璋的儿子楚王,以亲家的身份犹不能免于一死。王弼死后,朱元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的把最后的两员功勋赫赫的名将冯胜和傅友德也给杀了。傅友德其人能征惯战、为诸将之冠,曾经三易其主刘福通、明玉珍、陈友谅,最后选择跟定朱元璋,史称傅友德“喑哑跳荡,身冒百死。自偏裨至大将,每战必先士卒。虽被创,战益力。”先后从徐达、冯胜等人平定云南、四川,功勋卓著。儿子尚公主,女儿做了皇帝的孙子媳妇,阖门贵重,然而,傅友德做梦也没有想到蓝玉死后不久,他就被架到了肉案之上,成为朱元璋杀戮的对象。傅友德之死在明朝内部也被视作是冤假错案,后来,在明孝宗的时候,身为亲王的晋王亲自给皇帝上书要求给傅友德平反,但是,没有获准,直到南明弘光时才给予平反,而这时明朝已经接近灭亡了。

冯胜和他的兄长冯国用一起跟随朱元璋起兵,是有名的宿将,“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仅次于徐达、常遇春。后来因为在征讨北元的过程中获罪归第,朱元璋大杀功臣时,冯胜不自安,来南京见朱元璋,朱元璋安慰他,哪知道,转过头来竟然也赐死。明初开国六位公爵,徐达、常遇春实际是他儿子常茂、邓愈、冯胜、李文忠、李善长,如果徐达坐实被暗杀的话,那么,这六个人除了邓愈早死之外,可以说无一善终。而冯胜之死最为蹊跷,连《明史》那样回护朱元璋的都不得不说“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这样看来,冯胜既不是陷于胡蓝党狱,也不是其他的骄横不法,实在是朱元璋找茬杀人罢了。所以,谈迁在谈及冯胜之死时不无惋惜的说:“去傅友德之死才两月,开边之猛将尽矣”冯胜和傅友德一样直到南明时期才给予昭雪。其时已经几百年过去了。

此外,我们再来看看号称是“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的中山王徐达的下场,徐达是被朱元璋难得在称帝之后仍然呼之为兄的功臣,徐达本人一直非常谨慎,胡惟庸想和他攀附,徐达都避之唯恐不及,所以,朱元璋对他赏赐最厚,徐达三个女儿,长女为朱棣的皇后,次代王妃,次安王妃。长子辉祖封魏国公、袭爵,幼子增寿因为给朱棣通风报信死于建文帝之手被追封定国公,一门二公,有明一代也就徐达一家。徐达死于洪武十八年,有一种一直以来流行的说法是徐达患病不能吃蒸物,朱元璋知道以后故意赐给徐达吃蒸鹅,结果,疽发身死。虽然,这个说法不见诸于正史,但是,历来的明史专家对此都不敢轻易否定,包括吴晗在被暗示的情况下修改了自己的著作《朱元璋传》之后的再版中仍然没有放弃这个说法。

如果我们来看看刘伯温和李文忠、朱文正的死因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史家一直不肯放弃这个说法的原因了,刘伯温之死我已经提到过,明太祖、明成祖两代对刘伯温的事情一直心存愧疚本身就说明刘伯温死因不是正-->>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