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带着所部人马,也移居密云。知道这个刘肇基是卢象升看中的贤臣良将,历史上的他的确也很有作为,崇祯上吊之后,明朝灭亡了。刘肇基又在南京一带,随着南明的几个短命小朝廷抗击清军,从这方面说,他也属于大明的脊梁了。
因此林毅还把山林之中私家营地的积蓄,全部搬到了密云,有粮食,有大炮辎重。加上这次,打败皇太极所得的战利品,全部装备了这支军队。
刘肇基手下的这支人马现在已经达到了8000人的规模,但是这对一个总兵的编制来说,仍然兵员少的可怜,要知道大明的一个卫就有五六千人马。
虽然兵员仍然不多,但是他们粮饷充足,除了火枪兵之外,还有一百多门红衣大炮,弹药充足,堪称兵强马壮,实力雄厚。
现在的刘肇基,把林毅当成了参将,甚至副将来使用,绝不是一个小小的游击大统领。军中大事小情,什么事都跟林毅商量。
不是刘肇基谦虚,而是他知道这个林毅论才论德,论战功,都在他刘肇基之上,只是他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而已。如果此时有卢公相升在,林毅绝不只是一个小小的游击大统领,就他的功勋而论,至少得是一个参将或者副总兵,甚至破格就提拔为总兵了。
在明代密云区地域辽阔,隶属于昌平州,地处边塞,境内主要是长城防线,是大明京畿的北疆门户。但是自明朝万历以来,边防松弛,将不修边,这里成了防守薄弱地带,尤其到了崇祯时代,满清铁骑,屡屡从这一带越过长城入侵中原。
刘肇基带着林毅和祖克勇等人,视察了这一带的长城,在林毅的建议下,刘肇基拨付林毅3000人马,包括他原来的卫队和近千名关宁铁骑驻守喜峰口。
从喜峰口到青子岭,这一带的长城绵延200里,都成了林毅的防线。
林毅带着兵将从东到西一处一处的巡查,对年久失修的地方和鞑子们破坏的地方,主要是喜峰口和青子岭等地进行修缮加固。
修缮加固后之后的喜峰口和青子岭,成了这一段最重要的两个要塞,两处要塞共了设了50门红衣大炮,其中喜峰口周边设了30门,青子岭周边设了20门,按照十个人一门大炮,共500名炮兵,这些大炮主要是放在垛口上,防止鞑子前来袭击。
祖克勇身为林毅的副将,林毅让他带着一千人马包括200名炮兵驻守西部的青子岭,东部的喜峰口离当海关的要塞之一一片石关隘不超过200里。
林毅带着剩余的2000人马,包括三百炮兵,还有他的一百多名亲兵卫队,驻守喜峰口要塞,林毅的大统领府就设在喜峰口关城,这里地势险要,是长城上一座重要的关隘。重新修缮之后的喜峰口关隘分为内城和瓮城,虽然比不上天下第一险关山海关的规模,但是也分为四个城门,除了北门和南门之外,北门旁边和南门旁边分别还有辅城,里面则是瓮城。
由于这一带是低山和平原交错,喜峰口关隘正好坐落在低山上。
登城一望,就像是站在山顶上,林毅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长城内外,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北部远处辽阔的大草原,像碧波荡漾的大海,令人心旷神怡。
往东曲曲折折的长城,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上,就像一头巨龙,盘卧在渤海之滨。
喜峰口往北,是一片低谷之地,出了这片低谷,几里地后便是辽阔的大草原。
林毅看中了这一片水草丰美的地方地方,把训练场就设在这里。至于那几百名炮兵,就在城头上练兵。
关城上除了炮兵和巡逻放哨的小队之外,林毅每天带着他的人马,包括他的卫队,到草原-->>